本文作者:admin

蜂巢能源三年研发投入超22亿强势输出硬核科技 产能释放未来可期

admin 前天 1
蜂巢能源三年研发投入超22亿强势输出硬核科技 产能释放未来可期摘要: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近日,上交所官网显示已经恢复蜂巢能源的上市审核,蜂巢能源这家极具成长性的动力电池企业再次推进其上市...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近日,上交所官网显示已经恢复蜂巢能源的上市审核,蜂巢能源这家极具成长性的动力电池企业再次推进其上市之路。

  目前,新能源汽车仍然处于加速渗透趋势,有望带动动力电池行业的增长。乘联会数据显示,2023年5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已达33.3%,较上年同期的26.6%提升6.7个百分点。随着新能源汽车赛道持续火热,动力电池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面对行业广阔的发展机遇,蜂巢能源坚持研发为本,致力于通过创新性技术,提升制造效率,不断输出优质产能,正在为客户打造更具性价比的电池解决方案。

  客户日益多样化 打破围城积极参与市场化竞争

  依托完善的研发创新体系、人才激励政策、先进的产线建设理念以及前瞻性的技术路线布局,蜂巢能源已完全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和独立经营能力。

  随着产品创新能力、产品体系和交付能力不断提升,蜂巢能源独立拓展第三方业务的能力也与日俱增,来自其他客户的收入及占比持续上升。

  蜂巢能源已建立了完整的多层次客户体系,客户结构包括传统汽车厂商与造车新势力、国内整车厂及海外品牌等等,业务独立性持续增强。除长城汽车外,蜂巢能源已与吉利汽车、零跑汽车、东风汽车、岚图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等国产汽车品牌达成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海外市场布局上,一方面公司在国内建立专门的海外销售团队,进行海外客户市场开拓;另一方面在欧洲建立相应的销售团队,支撑海外本地化生产的要求。目前,该公司已经定点PSA等海外客户项目,并于2022年开始陆续进入量产阶段并实现收入。公司的海外销售团队正在深入和紧密地对接海外主流的整车厂项目,预计未来海外客户项目将持续拓展落地。

  关联交易数据的显著改善也能够印证蜂巢能源客户开拓的成效。从2021年一季度至2022年四季度,主营业务中关联方销售占比由99.28%大幅下降至29.55%。同期,主营业务中非关联方的季度复合增长率为129.67%,远高于关联方的复合增长率0.41%和整体销售复合增长率的19.38%。

  实际上,拓展整车客户的同时,储能业务也逐步成为蜂巢能源另一个重点布局的领域。目前,蜂巢能源已为四川宝能电力、杭州高特电子等客户提供储能产品,并与华能江西清洁能源、麦田能源等储能客户建立合作意向。

  储能领域局面的打开,无疑将进一步扩展蜂巢能源客户的多样化,非关联方客户开拓取得了积极成效。

  高端产能突破 产能利用率快速提升

  近年来,全球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形成共识,动力电池产业进入快速成长阶段。SNE Research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达到517.9GWh,同比增长71.8%。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的浪潮下,动力电池未来仍有数倍的增长空间。GGII预计,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将达到1730GWh,2030年有望达到3000GWh。

  蜂巢能源动力电池行业产能也在加速释放。整体来看,2020-2022年,公司生产线逐步投产和爬坡,2022年,在期初已完成产能爬坡的生产线产能利用率达86.59%,处于较高的水平。蜂巢能源曾表示,公司2020年投产的生产线及马鞍山的一条生产线已于2021年完成产能爬坡,该生产线2022年1-6月产能利用率达已经达到97.19%。随着未来产能逐渐释放及订单量的增加,规模效应随之提升,蜂巢能源整体盈利能力有望增强。

  此外,针对当前动力电池部分环节出现产能盲目扩张、囤积居奇和不正当竞争等情况,蜂巢能源也早有准备。公司积极布局车规级动力电池相关高端产能规划,在设立之初便定位于高标准、智能化的环保型工厂,是业内首批采用“车规级”标准生产车用动力电池智能AI工厂的厂商。

  2022年11月,蜂巢能源凭借“新能源动力电池AI智能工厂项目”入选“2022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动力电池电芯智能制造车间”也入选江苏省工信厅“2021年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名单”。

  随着蜂巢能源业务持续快速发展,产能利用率提升,规模效应逐步显现,以及降本增效的举措实施,公司营业收入的增长将充分覆盖相关成本的增加,净亏损将随着营业收入的增长而减少,最终有望加速实现扭亏为盈。

  三年累计研发投入超22亿元 硬核科技奠定长远发展根基

  越来越多客户的认可和高端产能不断突破的背后,离不开公司在研发领域的持续投入。从创立之初,蜂巢能源就致力于成为全球顶级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及储能电池系统供应商,建立了以自主研发为主、外部协同的研发创新体系,打造了一支经验丰富、勤勉专业的研发团队,不断探索新兴领域并储备大量前沿技术。

  据悉,2020-2022年,蜂巢能源研发费用分为3.8亿元、7.2亿元及11.4亿元,持续进行高强度研发投入。2020年-2022年,公司研发投入金额累计超22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3.90%,远超科创属性评价标准中对近三年研发投入累计金额及占营收比例的要求。

  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之下,蜂巢能源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制造技术领域,蜂巢能源第一代叠片技术的效率是0.6秒/片,第二代0.45/片,而第三代“飞叠”技术效率已经达0.125秒/片的效率。相较于第二代,不仅效率提升超200%,其叠片机占地面积也少了40%以上。

  在电池技术领域,蜂巢能源最新发布的龙鳞甲电池,成组效率已达创纪录的76%。背后原因不乏有电芯设计优化、工艺技术变革等多重技术革新。落实到产品上,龙鳞甲电池在提升安全性的同时,兼具长续航优势,但制造成本却能更低。

  在乘用车领域,公司开发了L4短刀低成本LFP产品,适配主流100-150km续航PHEV车型,引领PHEV市场铁锂化;开发了L6短刀LFP产品系列,30min快充1.6C标配,涵盖40-80度电主流范围,2023年将量产多款L6电芯,满足60-80度电三元电池转配铁锂电池市场需求。

  在储能领域,公司开发了L5短刀高能量密度低成本LFP产品,单电芯能量比市场主流产品高15%以上,满足电力储能市场需求。

  通过持续多年的研究积累,蜂巢能源在核心专利面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共计拥有境内授权专利3,326项,其中发明专利513项。公司自主完成了超过3,000个专利申请并获得授权。

  不难预见,在当前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增长的黄金时期,围绕客户开拓、技术研发聚焦深耕,蜂巢能源将在扩大市场占有率的过程中加速释放产能,进一步打开更大的成长空间。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