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大众入股小鹏:一个要技术,一个要资金 | 次世代车研所

admin 前天 1
大众入股小鹏:一个要技术,一个要资金 | 次世代车研所摘要: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文 | 新浪科技 徐苑蕾  “小鹏变大鹏!”  在机构电话会上,对于与大众的合作,小鹏方面给...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大众入股小鹏:一个要技术,一个要资金 | 次世代车研所

  文 | 新浪科技 徐苑蕾

  “小鹏变大鹏!”

  在机构电话会上,对于与大众的合作,小鹏方面给出了最新回应。谈及提供给大众的技术如何定价的问题,小鹏方面以“保密协议”为由避而不谈,只是表示“硬件和软件的定价将根据商业考量来确定。”小鹏方面还坦言,G6的爬坡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部分零部件仍存在瓶颈。

  7月26日晚,(以下简称“小鹏”)和大众汽车集团(以下简称“大众”)宣布达成合作。大众将向小鹏增资约7亿美元,以每ADS15美元的价格认购小鹏约4.99%的股权。交易完成后,大众将获得一个小鹏董事会观察员席位。

  在合作的初期阶段,面向中国的中型车市场,双方计划共同开发两款大众汽车品牌的电动车型。这两款专属于中国市场的新车将补充基于MEB平台的产品组合,并计划于2026年走向市场。

  合作消息在资本市场激起了巨大水花。昨晚一夜之间小鹏美股股价大涨26.69%,今日港股同样大涨超30%。

  在造车新势力中,今年小鹏过得最苦,上半年月交付量均未超过一万台。而在这次合作中,无论从资金收益、造车能力还是软件变现上,小鹏无疑都看到了新的机会和希望。

  对于大众而言,即便一再降价,但是依然扶不起ID.系列的销量,眼看着庞大的中国市场却分不到一杯羹,处在低谷期的小鹏便成了大众当下性价比最高的合作伙伴。

大众入股小鹏:一个要技术,一个要资金 | 次世代车研所

  7亿美元,小鹏的苦日子有救了

  根据小鹏公告,双方将基于各自的核心能力,以及小鹏G9平台、互联性(智能座舱等)、ADAS(辅助驾驶),共同开发两款B级纯电动车。未来双方有望继续寻找新的长期合作机会,包括下一代平台、新的软件技术和供应链合作等。

  小鹏G6自6月29日上市至今,产能依然徘徊在每日300台、月不足万台的水平,这暴露出小鹏自身在制造业层面能力的不足。另外,从往日G3、P5偏高的缺陷数量也可以看出,小鹏在品控能力上仍有待提高。

  因此毫无疑问,与大众联合研发,将会给小鹏带来更深入的造车能力,比如底盘调校、售后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销售渠道管理能力等。

大众入股小鹏:一个要技术,一个要资金 | 次世代车研所

  但更为重要的是,7亿美元的投资收入还可以改善目前小鹏的资金状况,尤其是扭转小鹏因G9业绩不佳造成的供应链弱势。

  2022年全年,小鹏净亏损91亿元,今年一季度净亏损23.4亿元。而截至一季度小鹏的现金储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制的现金、短期投资和定期存款)约340亿元,如果不能及时扭转局面,账面上的钱也只够烧3—4年。

  另一方面,与大众达成合作,也意味着小鹏先于其他车企在软件变现上取得了突破。

  据一位汽车行业人士介绍,目前小鹏的智能座舱、网联、自动驾驶的技术在业界均处于第一阵营。小鹏的辅助驾驶XPILOT搭载到大众的车型上,这对于小鹏的销量和收入会有显著的提升,尤其是授权的软件收入。

  在造车新势力中,今年小鹏过得最苦。自去年10月小鹏G9发布失利后,小鹏的交付量就节节败退。今年以来,小鹏月交付量均未超过一万台,上半年小鹏的交付量为41435辆,同比下滑近40%,在新势力中下滑幅度最大,与20万辆的全年目标差距遥远。

  中国汽车制造业已步入世界前列?

  而从大众的角度来看,处在低谷期的小鹏,也许是其当下性价比最高的合作伙伴。

  目前大众在新能源方面的布局,除了拉胯卖不动的插电式混动系列,就剩下ID.系列。但是ID.系列也是扶不起的阿斗。以ID.3为例,从2021年开售至今,月销量长期徘徊在2000台左右。

  前述汽车行业人士指出,目前ID.系列被消费者诟病的最大问题是车机难用,车机能力与中国新能源车型差距巨大。即便ID.系列价格一降再降,但销量依旧不高,说明消费者对大众的纯电系列还是不满意。

  “与小鹏合作,一方面可以推进大众在800v架构层面的进展,另一方面可以补全智能化的缺失,对于ID.系列的销量应该会有较大的推动,”该人士表示。

大众入股小鹏:一个要技术,一个要资金 | 次世代车研所

  与小鹏的合作也被大众视为“在中国,为中国”战略的重要基石。大众汽车集团负责中国区业务的管理董事贝瑞德表示:“我们正在加速拓展本土电动汽车产品组合,同时为下一步的创新变革做好准备。与小鹏汽车的携手,让我们在中国的关键技术领域有了另一个强有力的合作伙伴。”

  在牵手小鹏聚焦中型车市场之际,大众还宣布,奥迪与上汽集团签署战略备忘录,进一步扩大现有合作,计划首先在奥迪尚未在中国开展业务的细分市场推出电动车型。

  而更早之前,吉利与雷诺也成立了合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研发、制造和供应混合动力总成和燃油动力总成;长城汽车和宝马汽车成立“光束汽车”主打研发新能源车型,首款车型瞄准了宝马旗下的MINI车型……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正在成为海外车企的“技术供应商”。

  在前述行业人士看来,这些合作和交易,侧面证明了中国汽车制造业已经达到了世界前列的水平。此外,海外车企与中国车企合作,也有自身降低成本和缩短研发时间的考量。

  “汽车制造业不是单一的汽车集团就能完成的,尤其是涉及锂电池、芯片制造的新能源产业,需要上下游企业通力合作,还需要巨大的市场规模来摊平新能源车型的研发成本。”该人士表示。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