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李彪 每经实习记者 石雨昕 每经编辑 陈旭
9月3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9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重返扩张区间。
数据显示,各重点行业PMI均有回升。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PMI分别为50.6%、50.1%和51.3%,比上月上升0.6、0.7和0.3个百分点。
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1.6%,比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为近6个月高点;中型企业PMI为49.6%,与上月持平;小型企业PMI为48.0%,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景气水平连续3个月回升。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9月份制造业PMI是自5月以来的连续4个月回升,也是近半年以来首次升至扩张区间。其中,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2.7%和50.5%,均为半年来的高点,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59.4%和53.5%,均为年内高点。
英大证券公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郑后成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产需两端尤其是生产向好,是9月PMI跃至荣枯线上的主要贡献项。
需求侧扩张加速 库存周期有所展开
数据显示,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2.7%和50.5%,比上月上升0.8和0.3个百分点。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分别为48.5%和48.1%,均分别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
启铼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9月PMI分项中的主要指数普遍反弹,并好于预期,表明经济复苏正在加快。
郑后成表示,从外需来看,9月新出口订单较8月上行1.1个百分点,创2023年4月以来新高。从库存端看,原材料库存创2023年3月以来新高,而产成品库存尚处于相对低位区间。从实体经济指标看,8月工业企业存货同比、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分别较7月上行1.0、0.8个百分点,叠加考虑7-8月PPI当月同比持续上行,工业企业出现一定的主动补库存“苗头”。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杨畅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新订单与产成品库存的差值为3.8个百分点,与前值3.0个百分点相比差值放大,反映需求侧的扩张相较库存的去化更快,库存周期有所展开。但考虑到生产与在手订单的差值有所放大,需要关注后续生产的持续性。
数据显示,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汽车、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高于53.0%,相关行业产需较快释放。为满足生产需要,企业加大采购力度,采购量指数为50.7%,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保持扩张。
潘向东表示,8月份以来包括专项债发行加速、地产政策放松、降息降准等多项政策频出,对提振市场预期、巩固复苏基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国内经济恢复基础仍比较薄弱,房地产和出口是主要的拖累项,需要后续进一步追踪观察。此外,居民端的资产负债表修复以及企业微观主体信心的恢复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下一阶段需要更大力度的政策托举来稳定预期,提振信心,巩固当前复苏向好的态势。比如可以期待更大力度的货币政策宽松力度,加强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等。
非制造业扩张力度有所增强
数据显示,9月份制造业PMI相关指标中,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59.4%和53.5%,比上月上升2.9和1.5个百分点,均为年内高点。
从行业看,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上游行业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均处于65.0%及以上高位,相关行业原材料采购成本和产品销售价格水平上升较快。
北京能研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成功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价格上涨是多种因素导致。国际上看,主要产油国维持减产导致国际油价上涨,进而影响到国际煤炭等价格。从国内来看,对非电领域的需求好转、房地产政策的松动以及库存下降等因素也可能对价格产生一定影响。“从动力煤的库存水平来看,比去年同期要低,但从历史水平看并不算太低。”成功说。
9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7%,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非制造业扩张力度有所增强。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相关数据时表示,随着高温多雨天气影响逐渐消退,建筑业生产施工加快,商务活动指数升至较高景气区间,为56.2%,比上月上升2.4个百分点。从市场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1.8%,高于上月1.5个百分点,继续位于高位景气区间。
成功表示,下游企业需求好转可能加快商品去库存的速度,但是也会受到上游成本上涨的压力。
赵庆河表示,调查结果显示,9月反映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成本高和资金紧张的制造业企业占比均比上月有所上升,制造业恢复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下一步,需着力推动已出台的政策措施落地见效,进一步巩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
潘向东认为,各项稳增长政策逐步加码和落地实施之下,经济正在温和复苏的轨道上前进。未来在政策托举效应进一步显效的背景下,叠加国内需求进一步回暖,有望看到来自需求端更明显的复苏信号。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