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潘寅茹
11月5日,《世界开放报告2023》发布暨国际研讨会在第六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召开,会上发布了最新一期的《世界开放报告》和世界开放指数。
数值显示,2022年,世界开放指数为0.7542,比2021年下降0.4%,为2008年以来第二低的水平,连续第七年介于0.75和0.76之间,回升基础仍不稳固。世界开放政策和开放绩效仍然低迷。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的开放双双收紧,值得高度关注。
中国的开放指数从2012年的0.7107跃升至2022年的0.7517,提高了5.7%,排名从第47位跃升至第40位。
上述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研究中心主办。《世界开放报告》是虹桥论坛的旗舰报告,自2021年首发以来,已历时三年。
世界开放程度存在“温差”
世界开放指数,是上述报告的核心创新成果、最大特色和亮点。该指数通过测度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境经济开放、社会开放和文化开放,包括开放政策和开放绩效,共计29项具体量化指标,对129个经济体2008年至2022年的开放度进行排名。
在多个视角下,世界开放近期的表现存在明显“温差”。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首席专家张宇燕介绍,2022年,有78个经济体对世界开放的贡献同比增加,有51个经济体对世界开放的贡献同比减少。分领域看,2022年“世界文化开放指数”和“世界经济开放指数”同比分别缩小2.9%和0.4%,而“世界社会开放指数”上升0.46%。
张宇燕认为,2022年的世界开放状态,是收紧开放的力量同扩大开放的力量相互交织和缠斗的结果。“同2021年相比,2022年扩大世界开放的主力,是国际贸易扩张、国际游客与留学生增加、出入境政策开放力度加大和国际投资新协定的签订;而缩小开放的主力,则是非关税措施增加、跨境直接投资下降、国际科学交流减少和金融开放政策收紧。”
尽管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的世界开放指数比2008年低5.4%,延续了最近15年来总体下降的走势,但也蕴含着扩大开放的希望。
在此期间,世界社会开放水平上升15.2%,金砖五国的开放上升7.4%,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上涨5.3%,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和中等偏下收入经济体分别增长6.3%和5.1%,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提高4.8%,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增长4.6%。
张宇燕表示,世界开放的动力正在“破冰”。
中国与世界开放良性互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庞大鹏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进博会是中国向世界发出开放、包容、共享理念的窗口,“报告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世界开放指数,还从很小的切口,展现了国家在开放领域的具体举措。”
今年的报告延续了往年实践性、科学性、多元性和联动性的特点。
就科学性而言,庞大鹏解释道,报告在提出的原创理论“开放合意度”基础上,今年又增加了经济体的开放能力建设、经济开放政策发展等联动指标,使得指标体系更完备、主动性更强。同时,庞大鹏表示,此次报告撰写团队还探讨了更科学的计算方法,及时更新相关数据。就联动性而言,当前大国政治博弈、国家安全、绿色经济、数字革命、人工智能等,都是当今世界重大变化的趋势,“这些都和开放紧密相连”。
庞大鹏认为,今年报告的另一大亮点则是紧紧抓住中国理论的实践。专门有一章聚焦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详尽地探讨了中国开放的历史脉络和经验。
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研究中心理事长顾学明在发布现场重点介绍了中国开放的成就以及对世界开放发展的积极贡献。“今年是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三年疫情后首次全面恢复线下举办,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开放发展的重要一年。”
他说:“中国在开放发展中与世界经济相互影响、相互成就。中国与世界开放的良性互动,成为合意开放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