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热爱的故事。
很少看到哪个活动的主角能像老原儿这样在台上激动到泪流满面。
老原儿是位在网上用短视频做科普的模型师,这天是他第一次办的个人模型艺术展开幕的日子。在向团队成员和帮助过自己的人表达完感谢之后,他眼泪突然夺眶而出。
“经历了太多的不容易,我们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时间转回大约两个月前,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到访北京,连续几天的暴雨红色预警,短短几天就下了半年多的雨量。
当时的老原儿正在杭州出差,手里捧着一个蛋糕,沉浸在给工作室伙伴过生日的欢乐氛围里。
结果第二天一睁眼,就收到了留守北京同事的一条信息:
工作室被淹了。
被淹的区域是工作室模型屋的半地下空间,里面存放着很多正在制作以及之前制作好还没来得及拍摄的模型,这些都是老原儿的心血和家当。
其实老原儿之前就意识到可能要大事不妙。
工作室搬来这里两年多,几乎每年都要至少经历几次水淹,上次被淹之后,他还特地买了一个高级抽水泵,指着下次发大水时能派上用场。
两天以后,老原儿火急火燎赶回了北京,工作室积水最深的区域已经漫到了膝盖。
其实此时的他还算乐观,所有模型和贵重物品在他回来之前已经被转移到了安全区域,剩下要做的工作就是排水,经验不是没有。
虽然上回买的高级水泵不太顶用,但靠着人海战术一桶一桶往外运水和物业的帮忙,几十吨积水总算是排干净了,北京的天也晴了。
老原儿甚至已经开始和建筑结构领域的专家商讨起了工作室的安全改造方案。
但就当所有人都以为事情要告一段落的时候,更严重的问题出现了。
原先以为地板革只是泡水时间太长泡出了裂缝,可是又过了没几天,大家就发现工作室不仅墙体裂开了一道大口子,地面甚至出现了明显下沉。
1000平米的工作室突然成了危房。
而就在这个时候,工作室所在的园区下发了拆迁通知,所有人必须立刻搬走。一连串的坏消息就像晴天霹雳一样一个一个砸到了老原儿头上。
账号停更两周还是小事,更让他焦躁的是,一个月以后模型展就要开幕了。
粗略算了下,两年前工作室搬来的时候,东西运了有三十车,现在再搬三十车可能都不止,加上还要找房、装修,备展的时间眼看要被大大压缩。
这个展览的筹办原本就命运多舛。
一开始想在去年办,都开始找场地了,可当时因为疫情的各种因素,一直又拖到了今年。
到了今年春天,万象更新,老原儿建号又刚好满三周年,团队摩拳擦掌想着在暑假把这个展做出来,结果场地一找就是两个月。
很多展览馆赔本了三年,盈利需求非常迫切;老原儿又是第一次办展,没数据没经验,谈判的时候踩了不少坑。
暑期档又错过了。
等到场馆、时间一切都定好,留给老原儿筹备展览内容的时间只有不到两个月。
老原儿决定亲力亲为。
模型展不是说简单把模型摆在那里展出就好,其中涉及非常细致的内容安排,每一块区域是什么主题,讲哪些知识,要放哪些模型,做什么样的装饰,怎么安排能更有趣,怎么带给观众更丰富的体验等等,对初次办展的老原儿来说工作量非常大。
而且展览租下的场地,北京798的爱马思艺术中心,展览空间有三层楼,加起来多达3000平米。
为了把展办好,老原儿甚至推掉了这段时间几乎所有的商业合作。
可偏偏在这个时候,又发生了工作室被水淹、开裂、拆迁、搬家和装修等等一连串事件,“每一件都是大事”,老原儿生怕展览又要延期。
真正落实展览内容的时间只有不到一个月了。
没办法只能硬抗。从展馆设计、搭建,到材料选购、展箱设计,再到每一件周边产品的设计、送检和海报门票等等每一个细节,白天的时间不够用,晚上通宵也要搞定。
好在最后展览终于还是如期举行了,用老原儿的话说,“真就拼了老命把这事给弄出来了”。
后来他算了一笔账,如果把因为突发事件各种杂七杂八的花费算进去,办这么一场展览,他统共搭进去了:
三年的积蓄。
差不多也是老原儿成为科普博主以来所有的积蓄了。
因为第一次“想做得纯粹一些”,整个展览空间也几乎看不到商业痕迹。
至于为什么这么拼,老原儿和我们只轻描淡写说了一句,“我觉得40岁以前,要做一件自己觉得有意义、能够骄傲一辈子的事情。”
一个愿意花费如此精力、成本办展的短视频科普博主,全中国也找不出第二个。
时间回到三年前。
自己创业成立工作室刚一年的老原儿,当时还在给老东家央视的《正大综艺·动物来啦》节目做科普模型师,他的工作是做一些能够让观众通俗易懂的动物模型,在节目中用于讲解。
《正大综艺·动物来啦》中老原儿做的蝎子模型
创业第一年顺风顺水,收入稳定,2019年年底工作室搬了新家,他买回一大批做模型的材料,准备来年“干一摊儿大的”。
可回来之后就遇到了疫情,一停工就是三四个月。
当时老原儿和媳妇儿的想法是,停工不能停产,有事没事还是得找点事做,不能让自己闲下来。
既然手边各种材料和工具都有,那就还是做模型吧。
夫妻俩之前在央视科教节目的一线已经工作了十多年,基本把所有的工种都做了个遍,从写稿、节目策划,到拍摄、剪辑和制片,甚至是做动画、做模型、出镜做实验做科普讲解等等,在电视台全都干过。
于是他们想着,不如就用自己这十几年的积累,用最擅长的做模型讲科普的方式拍成科普短视频发到网上。
第一个视频,老原儿做了一个负压救护车,用不同颜色的小圆球模拟了空气和病毒在救护车内的流动,不到1分钟,通俗易懂地讲清楚了负压救护车的工作原理。
开始有粉丝在评论区认出了他:这不是《原来如此》(注:央视的一档科普节目)的外景主持宁原吗?我可是看你节目长大的。
其实直到这个时候,老原儿都没想过要做短视频博主,等着开工的他只觉得拍视频是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视频最后也是给自己未来的孩子的小礼物,想想还挺酷。
没想到发了几期之后,各平台粉丝量一下子起来了。
从一开始只有媳妇儿一个粉丝,两个月粉丝数就突破了100万,到三个月直接窜到了300万,一个科普账号,涨粉比肖战都快。
老原儿被关注的原因挺好理解。
一是很多人都没见过他这款的短视频博主。
二是他产量高,从刚开始更新到现在,每个月差不多都能做六七个模型出来,花样多,且大部分都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再一个也是更关键的,他能用特别白话的方式,把一个知识原理很轻松明白地讲出来。
老原儿讲解鱼刺卡喉原理的一期视频
面对各平台猛增的粉丝数,老原儿是又惊又喜。
他盘算了一下,当时做模型发出来的视频,可能连自己选题库里十分之一的内容都没有,加上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这才决定把拍视频这件事认真做下去。
不过老原儿和我们说,他一开始其实挺不理解短视频的。
在电视台做节目,动辄就50分钟起步,短视频才几分钟,能做出什么名堂?
开始做短视频更多是因为条件所限,自己也没想到能坚持做下去。
可做着做着,他发觉自己以前的观念狭隘了,短视频和长视频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形式,并不存在谁高谁低一说——
如果说长视频的创作需要大而全的思维,那么短视频就是小而精的,两者对观众喜欢与否的感受能力不一样,对创作者的要求也不一样。
所以接下去的事情就成了,一边做科普内容,一边摸索短视频的创作规律,还有各平台的游戏规则。
而他对自己最核心的要求就是,一定要把看不见说不出摸不着的知识,转化成大家喜欢看、喜欢听、有用且有趣的东西,这样知识才能有传播价值。
这也是科普最难的地方。
老原儿的方法是,在决定做一个选题之前,他都会先自己把当中的知识掰开了揉碎了,梳理知识的结构和框架,完全消化理解以后再讲给粉丝。
为此他没少翻最源头的原始文献,其中几本《中国动物志》这种档案资料都快被他“翻烂”了。
家里的医生、化学家和建筑工程师等等亲戚,还有之前在“台里”认识的专家们,也没少被他“打扰”。
他甚至买了高倍显微镜和各种标本来进行解刨和研究,直接把工作室变成了实验室。
老原儿制作的苍蝇模型的局部
上面很多都是他之前在电视台就保留的习惯。
做科普博主三年来,这样的习惯几乎每天都在重复。
工作越来越多,他的工作室开始招募更多新成员,对他们要求只有两点——有一颗炽热的童心,对在做的这件事真正热爱。
真诚、用心及专注地做一件事,带给老原儿的回报也非常丰厚,三年来,他在各个平台已经积累了超过1300万的粉丝。
38天的展览一晃就过去,老原儿说,整个展期内有上万名观众来参观,几十张留言板都写满了,还有人来了四五次,有人一呆就是一整天。
展示口腔相关模型的一块区域
铁杆粉丝来了,会拉着每一个工作人员鞠躬感谢,排了几十分钟的队只为给老原儿一个感谢的拥抱。
在和老原儿交谈的过程中,我们有一种强烈的感受,似乎冥冥之中,他注定就是要吃这碗饭的。
老原儿出生在郑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里有不少亲戚都是医生、科学家、化学家和建筑工程师,这让他从小耳濡目染,很早就养成了一些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方法。
不过最让他受益的,还是一种自由宽松的家庭氛围。
“从小家里面对我的教育就是成绩不是最重要的,开心和快乐,真善美和爱才是最重要的。”
五六岁的时候,每次去到家里老人家里,他都会被那里各种各样的工具吸引,老人也非常鼓励他发挥想象力去使用这些工具,锤子钉子螺丝刀,一玩就是一天,虽然当时没少因为这个受伤。
也是从很小的时候,他脑海里就具有了一种工具的思维。
日后所有的成长轨迹,几乎都在围绕这个思维发展。
高中时他决定去学画画,高考艺考,又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的广告艺术设计专业,毕业以后就进了电视台做节目,学到了更多实用的技能。
从他现在做的事情里,其实都能看到以往成长路上的影子。
虽然在明面上,老原儿把自己这次办科目模型艺术展的原因解释为“全网粉丝超过1000万就办展”,但也许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最原始的出发点其实是为了致敬童年的那颗好奇心。
老原儿写在展览入口的一段话
在更新了一段时间视频后,开始有粉丝好奇他做的模型都去哪了,是不是可以有机会能亲眼看到。
老原儿采纳了这个建议。
今年的展览中,他拿出了曾经在视频中出现过的和动物、人体等等有关的上百件科普模型和和观众线下见面,把它们做了艺术场景分类,每一件模型都附上了对应的知识讲解牌和拍过的短视频,给观众的体验非常沉浸。
专门展示昆虫模型的一块区域
与其说这里是一个又一个的科普空间,不如说更像个乐园。
这些模型还都只是他做过所有模型的一个零头。
展览中,有一对父子让他印象深刻。
这个父亲和他说,他常年都在外地出差,这次放假为了陪孩子,专门从外地赶回北京,陪孩子看了老原儿的科普模型展。
在二楼的影片播放空间,孩子就一直坐在他的脚上专心看着老原儿以前拍过的视频,看老原儿做过的每一个模型,有的时候是孩子给他讲,有的时候是他给孩子念,一呆就是6个小时。
老原儿科普模型艺术展二楼的影片播放空间
这位父亲说,“我从来没有和孩子一起待过这么长时间。”
而另一边,有的观众反反复复在展馆里转了十几圈;
有的观众两次三次地带着不同的家人和朋友来看展;
也有很多原本素不相识的孩子在展馆中相识成了伙伴。
类似这样的一个个温情片段,和老原儿对做模型科普的热爱一起,构成了他把科普事业继续做下去的动力。
其实对老原儿这样的团队来说,平时靠各种广告收入已经能养活自己。
但他依然时常会有一些听上去“不切实际”的想法,比如把模型放到卡车或者各种交通工具里,去到更偏远的地方,给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各地的小孩大人们做巡回展示;
又或是有一天,他希望可构建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科普模型游乐场。
责任编辑: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