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边万莉 北京报道 数据库,是和芯片、操作系统并列的现代信息技术领域的三大核心基础之一,是基础软件“皇冠上的明珠”。对于金融业来说,数据库的安全、稳定、可靠、性能、容量等直接影响着金融机构的发展和数字化转型进程。
为满足高并发的业务需求和自主可控的安全性,金融机构对数据库的选型开始瞄准国产化分布式架构的数据库。根据工信部赛迪顾问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2023中国平台软件市场研究年度报告》,在对平台软件需求增长最快的金融行业,OceanBase已占据国产分布式数据库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
金融业数据库国产化加速
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以及数字化、信息化发展浪潮,数据量呈爆发式增长,由此带来的海量数据高并发问题层出不穷,现代架构及应用对数据处理的需求变得日益复杂。平安银行数据库首席工程师陈灿荣在公开演讲中表示,“我们银行的传统老架构都是基于Oracle数据库,部署在一个小机+一个上存储的传统架构上,传统架构上会有一些比较大的问题,现在互联网的一些业务快速地发展,在技术安全和降本增效要求的大背景下,我们开始对传统的部署数据库有一些思考。”
金融行业事关“国计民生”,对系统安全性、稳定性要求极高,这不仅对系统改造升级的兼容性提出了要求,也是对处理问题反应速度的考验。
据了解,OceanBase可以兼容所有国内主流的国产芯片,同时可以多芯片混部,服务器上也是一样,可以在不同的云厂商中部署 OceanBase 服务器,进行跨云协同,能够确保升级准确、快速、平稳推进,实现平滑迁移。就反应速度方面,在OceanBase2023年度发布会上,OceanBase CEO杨冰表示,“对于关键业务的数据库来说,最看重的一定是稳定性和安全性,OceanBase 在这方面投入最多。RTO(Recovery Time Objective,恢复时间目标)<30s是目前行业标配,为了给连续性要求更高场景的业务系统留出更多时间,我们将 RTO其降到了8s 内。”
值得一提的是,成本也是金融机构选型的重要考虑因素。中国太平洋保险数智研究院首席数据库架构师林春直言,“在升级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考虑到成本的战略。在整个替换过程当中,最大的成本是在应用改造里面,根据我们的测算统计,大致占到总成本的超过60%。金融企业需要考虑核心系统升级既快又省,同时兼顾远期业务发展的底座支撑。”
Forrester副总裁兼研究总监Charlie Dai表示,调研后发现整个企业在采用数据库之后,存储空间节约比例超过70%,服务器资源节约比例达到85%,而对于平均每注册用户的数据库成本节约也超过50%。总体来看,如果采用了OceanBase的数据库,整体的投资回报率可以达到218%,而三年的净现值也可以超过2500万的水平。
推动树立分布式数据库的四项新标准
目前,有70%千亿资产规模以上银行、75%头部证券机构、65%头部保险机构、45%头部基金公司都选择OceanBase进行核心系统升级。
交通银行贷记卡系统的分布式改造,是其向全面分布式转型的关键一步,其中就包括在底层使用OceanBase,大大提升数据处理效率和系统可用性,金融TPS(每秒处理事务数)提升6倍、跑批效率提升超过7倍。此前,北京银行在6个月内已完成OceanBase上的40个关键业务系统升级,到今年年底还将完成90个业务系统升级,规模和速度在国内商业银行的同类型改造中都属于前列。太平洋保险行业首个将全险种核心系统迁移至OceanBase,分析型数据加工处理能力提升10倍、数据库瘦身存储成本降低80%。
13年前,中国移动互联网爆发式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海量数据以及数据高并发,如何应对这一全球独一无二的海量数据处理问题,OceanBase选择了完全自研之路。杨冰介绍,中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对分布式数据库的强大需求,这种需求也牵引了OceanBase坚定投入自主研发,从而推动树立了分布式数据库的四项新标准。
具体看,性能新标准,可在高并发场景下按需实现不停机、不改应用的扩缩容和性能的线性增长,同时实现一份数据同时支持事务处理与实时分析;容灾新标准,自研首个“三地五中心”容灾架构,建立城市级故障自动无损容灾新标准,满足国标金融6级容灾标准,保障城市级业务持续高可用;高可用新标准,业内首个实现RPO(Recovery Point Objective,网络恢复点目标)=0、RTO<8s,故障恢复进入秒级时代;架构新标准,单机分布式一体化,打破分布式技术的不可能,首次突破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的单机性能瓶颈,适应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业务需求。
(作者:边万莉 编辑:周炎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