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20世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拉美经济“失去的十年”

admin 今天 1
20世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拉美经济“失去的十年”摘要:   转自:学习时报  1982年8月以墨西哥宣布无力偿还外债为标志,拉美债务危机爆发。随后巴西、委内瑞拉、阿根廷、秘鲁和智利等国相继发生还债困难,纷纷宣布终止或推迟偿还外债。债务...

  转自:学习时报

  1982年8月以墨西哥宣布无力偿还外债为标志,拉美债务危机爆发。随后巴西、委内瑞拉、阿根廷、秘鲁和智利等国相继发生还债困难,纷纷宣布终止或推迟偿还外债。债务危机终结了拉美国家35年稳定发展形成的“拉美奇迹”,拉美经济陷入“失去的十年”。

  (一)

  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导致石油价格暴涨,使国际市场充斥着过剩的“石油美元”,也推高了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率。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由1972年的3.2%上升到1974年的11%,1975年维持在9.1%。为了控制通胀,西方央行开启了加息步伐,美国联邦基金目标利率1972年的均值在4.5%,1974年最高超过13%,利率上行导致西方国家经济陷入衰退,美国1974年、1975年连续两年陷入负增长。

  在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之后,为了刺激经济,美联储重启宽松政策,从1975年到1977年,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均值大幅回落至5.5%左右,M2(广义货币)增速超过10%,而通货膨胀率再次开始攀升。1980年,美、英、日CPI分别上升至13.5%、17.97%、7.70%,其中英、日通胀水平低于第一轮石油危机,美国则高于第一轮石油危机。总体上来看,20世纪70年代美联储货币政策总体宽松,借贷成本较低,因此拉美国家在这一阶段债务水平快速增长,1970年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三国的平均外债余额为63亿美元,而到1980年已猛增至523亿美元,提高了730%。

  1979年8月,沃尔克担任美联储主席,面对通胀这匹始终无法驯服的脱缰野马,沃尔克一改常态对通胀采取“零容忍”政策,实行了激进的紧缩政策,收紧货币供给,上调了折现利率,1980年12月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最高升至22%。拉美国家举债多为浮动利率,随着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攀升,借贷成本骤升,债务负担加剧,只能被动维持赤字财政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1981年,巴西的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就达7.81%,存量达2500亿美元;阿根廷公共债务存量高达GDP的一半以上。巴西和阿根廷政府都不得不依靠大量发行货币弥补财政赤字,这一做法直接引发恶性通胀。1982年,拉美十四国的平均通胀率就高达71.45%。严重的通货膨胀,促使拉美国家企业和私人资金大量外流,加剧了资金短缺情况,对外债需求进一步扩大;同样是1982年,拉美国家外债总额已高达3313亿美元,占该地区GDP 一半以上,相当于当年出口额875亿美元的3.8倍,负债率高达331%,偿债率高达41%。

  1982年8月12日,时任墨西哥财长席尔瓦·埃尔索格向美国政府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报“墨西哥几乎耗尽全部外汇储备,再也无力偿还到期的债务本息”。消息一出,举世震惊,拉美债务危机爆发。随后巴西、委内瑞拉、阿根廷、秘鲁、智利、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国也相继发生还债困难,纷纷宣布终止或推迟偿还外债,拉美经济陷入了“失去的十年”。

  1982年底,美国等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拉美债务危机是暂时的流动性危机,因此以注入流动性和债务展期掉期的方式进行救援,暂时缓解了债务国流动性压力,但危机并为得到真正解决。从1985 开始,美国先后提出了贝克计划、布雷迪计划,通过提供优惠贷款、债务转换、债务资本化等措施缓解债务压力,这些方案对拉美债务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减债程度有限、资金来源不明确,均未起到根治效果。

  (二)

  拉美债务危机爆发后,迅速席卷拉美主要国家,资本加速流出,货币大幅贬值。美联储高利率政策下,大量国际资金从拉美地区流出。1982年末,墨西哥、阿根廷、巴西三国的外汇储备均值就从年初的68亿美元大幅降至34亿美元,降幅高达50%。拉美国家汇率制度随即从“盯住美元汇率”转向“爬行盯住汇率”,原先普遍高估的汇率大幅下调。例如,1980年美元兑墨西哥比索汇率为0.0228,1990年已超过2.7,美元升值,以美元计价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从1980年到1982年,期货价格指数跌幅超过30%,拉美国家出口收入锐减,偿债能力被极大破坏。

  严重的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失业等问题接续而来。危机爆发后,拉美国家经济受到严重冲击,整个80年代拉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1.2%,制造业年均增长率仅为0.4%。此外,通胀率持续攀高,从1982年到1983年,拉美十四国平均通货膨胀率从71.45%提高到82.77%,随后更是进入到严重通胀甚至恶性通胀通道。例如,1990年阿根廷和巴西的CPI增速均超过2000%。据统计,危机期间拉美国家失业率平均高达15%,部分国家甚至超过20%;地区贫困状况严重,地区贫困率由1980年的40.5%升至1990年的48.3%,创历史最高纪录。

  拉美债务危机也对欧美商业银行造成了沉痛的打击。欧美商业银行坚信国家不会破产,向拉美国家提供了大量贷款,债务危机爆发后,欧美商业银行出现了大量无法回收的债务,损失惨重,例如以花旗银行为首的九家美国银行对拉美国家的贷款就占其总资本的176.5%。随着拉美债务危机的久拖不决,这些商业银行也滑向了危机。不过,由于拉美地区经济落后,并且危机爆发后主要发达国家立即采取了应对措施,所以危机的对外传导相对有限,主要集中于商业银行领域。

  (三)

  20世纪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源自拉美国家内部发展结构性缺陷,也深受复杂而不利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为我们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提供了重要启示。

  保持国际收支盈余或平衡,合理管控外债规模。要保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稳步提升外汇市场成熟度和理性程度。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促进外贸外资稳健发展,夯实国际收支保持平衡的基本盘。加强跨境资本流动和金融市场的宏观审慎管理,实现跨境资本流动全面监测,合理管控外债规模,建好“防火墙”,避免资本短时间内大进大出。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有效应对外部冲击。发挥好财政政策在结构性调控方面的优势,通过税收、投资等手段引导金融经济资源流向,帮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实现经济和金融的良性循环。营造稳健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发挥好结构引导作用,支持财政政策产生效果。健全外部风险应对的政策部门协调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在风险处置中的具体责任和分类分级响应参与流程,合理构建压力测试和危机状态的应对预案。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守住金融风险底线。要做好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持续加大金融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着力为实体经济稳定增长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