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达沃斯热议硅谷银行危机,金融体系教训何在?

admin 昨天 1
达沃斯热议硅谷银行危机,金融体系教训何在?摘要:   转自: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谢玮 | 达沃斯现场报道  危机总是不期而至。  今年上半年,大西洋两岸的银行都遭遇了动荡。在美国,包括硅谷银行、签名银行和...

  转自: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谢玮 | 达沃斯现场报道

  危机总是不期而至。

  今年上半年,大西洋两岸的银行都遭遇了动荡。在美国,包括硅谷银行、签名银行和第一共和银行等资产总额超过5000亿美元的多家地区性银行倒闭。在欧洲,有着167年历史的瑞士信贷状况急转直下并最终以被收购收场。

  这些银行风险事件反映出了全球金融体系的哪些风险?银行业又能从这些事件中学到什么?在动荡的宏观经济和地缘政治环境影响下,如何才能重建对金融体系的信任,进而加强金融稳定性。

  6月27日,在2023夏季达沃斯论坛的“积极应对压力 维持金融稳定”分论坛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张维迎,拉扎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香港)董事总经理及中国区负责人樊功生,汇盈资产管理公司亚洲区首席执行官Thijs Aaten,花旗银行董事总经理、亚太区资本市场与咨询业务负责人Jan Metzge,巴克莱银行中国首席执行官刘洋等就此进行了讨论。

达沃斯热议硅谷银行危机,金融体系教训何在?

  美国银行业危机不会波及世界

  从美国部分银行破产事件来看,反映出了全球金融体系的哪些风险?

  “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利率倒挂,很多银行因此出现了问题。但我认为,高利率是解决方案,而不是问题。”汇盈资产管理公司亚洲区首席执行官Thijs Aaten直言,此前,为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而提高利率的做法带来了许多衍生问题。但更重要的是,长期看会不会有通胀压力。“去年,我们支付的所有养老基金都提高10%,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利率的提升。”

  在花旗银行董事总经理、亚太区资本市场与咨询业务负责人Jan Metzger看来,在危机之外,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中还是有很多振奋人心的迹象,例如新业态的不断涌现,这给金融服务业带来了很大机遇。

  “可以看到,很多新创公司都拥有大量的现金流。”Jan Metzger直言,在世界的连通性越来越强的背景下,银行要给新经济业态提供负责任的建议。

  “在探讨解决方案和政策之前,我们先要考虑清楚金融部门有哪些不稳定因素。”张维迎指出,政策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包括各国央行的政策。比如,美联储几轮降息后又加息,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反而成了很大的问题。并不是说美联储缺乏智慧,其实他们对经济发展的态势未必能完全掌握。建议央行保持稳定的利率政策和货币政策,而不是反复地朝令夕改、频繁调整政策,让市场自己做出反应和选择。

  “我不认为这是一场银行危机,而更像一次小型经济泡沫。” 拉扎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香港)董事总经理及中国区负责人樊功生认为,纵向来看,头部银行仍保持稳健,在产品多元化等方面表现良好,此次小规模危机似乎并未撼动这部分银行,反而可能成为其机遇。而反观硅谷银行、签名银行和第一共和银行等问题银行,它们主要是一些基于区域性发展起来的银行,并没有让多样化的业务占主导地位,而且都走了一条非常危险的路来扩张自身资产负债表,“就像一个人以不健康的方式增加了很多体重”。

  樊功生举例说,例如,硅谷银行在过去15年中,其总资产从670亿美元增加到2000亿美元。签名银行的存款中,有30%左右的存款来自加密货币, 属于商业模式上的失误。

  美国的银行业危机会波及哪儿?

  刘洋认为,美国的银行业危机并不会波及世界。在硅谷银行危机时,通过对美国银行业系统分析发现,有8家存在风险,其中仅有3家规模较大。而早在硅谷银行危机之前,市场已经在预期更严格的资本要求。银行业危机是加速了这一监管变革的到来。而欧洲的问题则不同,瑞信遭遇的不是流动性危机,更是一场信心危机。

  “每个市场的问题不一样,但在任何一个时期,我都没有担心过中国的银行体系。”刘洋直言,中国的监管部门在很早之前就开始出台去杠杆的政策,包括监测中小银行的流动性和债务资产比例、消除影子银行、强化资管行业监管等,一系列“组合拳”让中国的银行业更具韧性,“但中国的银行业也存在来自房地产行业的一些风险”。

  找准创新与监管平衡点

  近年来,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包括加密货币在内的多种加密资产迅猛增长,成为金融市场中不可忽视的存在。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对监管也提出了挑战。

  “从根本上说,监管是为了推动对金融系统的信任。” Jan Metzge表示,有了金融系统的信任,就能让参与者彼此合作,并以一种创造更大效率、更多资本分配等的方式相互作用。现在很多政府通过监管沙盒推演观察新生事物,可能会带来好的解决方案。金融科技可以尝试新的产品,代币等只要能够以合适的价格被出售,就是一种伟大的创新,希望政策制定者可以和市场动态与时俱进。“我确实认为,绝大多数监管机构实际上都非常注重与创新保持同步,同时真正将信任放在首位,因为信任实际上是金融业的一切的开始。”

  刘洋则认为,问题的焦点在于监管与创新如何平衡。太多监管会遏制创新,但无监管下的创新又会产生道德风险。当前,创新中的最大驱动力是生成式AI、数字支付和数字货币。但如果不允许足够的创新,行业就无法增长。尤其是在创新和生产力之间如何做一个很好的衔接,“如果遏制创新,什么时候才能转化为生产力?那如果不遏制,信任又从何而来?”

  在张维迎看来,维护市场秩序需注重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政策监管;二是声誉,要对声誉有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如果有太多的监管,会破坏市场参与者的声誉机制。

  “政策实质上应当是支持而非控制,这就是信心的来源。”张维迎表示,政策制定者应当让从业者感到,每一条法规和规定都是为了帮助更好地从业。例如联邦住房贷款银行系统,其建立是为了帮助所有小银行在困难时期渡过难关。这个系统已经存在了90年左右,就是好的监管的一个案例。

  Thijs Aaten认为,监管确实非常重要,特别是在能源转型、气候变化等方面,仅靠市场参与者是无法解决的。这时,就应确保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够真正发挥其作用,推动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这时,监管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例如确保能源转型的发生,使得资本被引导到正确的地方。”

  Jan Metzger对此亦表示赞同。他举例说,目前,已经有25家银行签署了波塞冬原则,对其所融资的航运船只进行碳排放监测,要求其碳排放逐年下降。事实上,在世界上许多港口(停泊)的航运船只都保持着发动机的运转,因为岸电的价格很高,运行发动机比使用岸电更加便宜。而如今,如果考虑到船只的碳排放和因此产生的融资成本,那么要不要还是用发动机就是个问题,“这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监管为参与者创造了经济激励”。

  “这项规则就产生了令人非常惊讶的积极影响,体现出了‘亚当·斯密’无形之手的作用。” Jan Metzger如是说。

  责编:姚坤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