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全球货币政策分化 国际资金“水漫何方”

admin 07-01 1
全球货币政策分化 国际资金“水漫何方”摘要:   来源: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郝亚娟 张荣旺 上海 北京报道  随着不同国家货币政策和经济表现分化加剧,全球资产配置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

  来源: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郝亚娟 张荣旺 上海 北京报道

  随着不同国家货币政策和经济表现分化加剧,全球资产配置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指出,从历史标准来看,当前经济增速持续处于低位,金融风险有所上升,未来面临一条崎岖之路。当前的货币紧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通胀,但也导致一些资产泡沫破裂,引发了利率风险,冲击到债务人和脆弱的金融机构。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有鑫指出,中外货币政策的分化和差异,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国内金融市场波动的压力,短期跨境资本流入可能放缓。此外,目前全球流动性正处于收缩周期,全球经济增长压力加大,导致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增加。在此背景下,对于投资者和市场主体来说,应合理做好资产负债配置调整,适当降低风险资产配置比重。

  通胀“顽疾”难遏制

  当地时间6月22日,瑞士央行宣布加息25个基点至1.75%。这是瑞士央行自2022年开始进入加息周期以来的连续第5次加息。同日,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宣布加息50个基点,将基准利率从4.5%上调至5%。挪威央行也宣布加息50个基点,将基准利率上调0.5个百分点至3.75%。

  6月初,加拿大央行将作为基准利率的隔夜拆借利率由4月份的4.5%提升25个基点至4.75%,创下约22年来的新高。

  谈及近期多国央行加息的原因,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高级分析师冯琳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分析称,这些国家的通胀水平依然明显偏高,而且表现出较强的通胀韧性。这使得一些央行担心,长此下去市场会形成较高的通胀预期,最终导致通胀状况将在更长时期内难以回落至目标水平。可以看到,近期伴随原油价格下行及食品价格涨幅回落,美国、欧元区、英国等经济体的CPI同比涨幅回落较快。不过,受房租和服务价格涨势依然偏强的影响,这些经济体的核心CPI同比回落速度较缓,个别国家甚至出现反弹势头。由于核心CPI剔除了波动较大的能源和食品价格,更能反映一个经济体的整体物价状况,也是各国央行更看重的指标。由此,核心CPI表现出的较强通胀韧性,是近期一些央行坚持鹰派政策立场的主要原因。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副院长刘晓春进一步指出,此轮通胀主要有三方面因素推动:一是疫情期间多国央行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后遗症”,二是乌克兰局势等地缘政治原因导致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三是供给端和需求端不通畅导致的商品价格上涨。

  记者采访了解到,除了抑制通胀外,稳定本国货币也是各国央行加息的原因之一。“美联储紧缩货币政策周期之下,各经济体依赖加息防止资本外流和本国货币过度贬值。”建设银行研究院副院长宋效军表示。

  宋效军进一步指出,加息会带来四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是全球流动性的收缩,央行利率中枢上升,股市面临回调压力,大宗商品价格下调,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第二是国际资金的流向发生转变,最初是欧洲中东的资金流向美国,现在随个欧洲加息,一些资金开始选择英国欧盟金融债,新兴国家出现资本外流。第三是加息给居民消费和企业生产带来影响,老百姓实质购买力下降,企业投资也会受到负面影响。第四是中国股市汇市压力增大,近段时间,人民币贬值过快,这在国际市场上是一个双刃剑。出口企业竞争力上升,而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讲则是债务压力增大。此时,用人民币债替代美元债是好选择,有利于去美元化和人民币国际化。

  资金流动更频繁

  多国央行加息对全球资本市场的影响也受到关注。

  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张峻滔分析称,多国央行加息的直接影响是使全球利率水平继续维持在高位,导致权益市场承压,尤其是高估值的成长类板块压力相对更大。海外银行面临存款流失,持有的固定收益类资产面临较大的减值压力,部分中小银行存在流动性兑付压力。部分金融机构可能面临资产负债错配风险,即持有的长期资产收益率无法覆盖短期负债飙升的融资成本。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持续加息的背景下,部分新兴经济体可能面临较大的资本外流压力,引发国内金融市场动荡,甚至可能出现主权债务违约。

  在冯琳看来,近期多国央行加息,市场已有一定预期,因此短期内的冲击效应相对有限。不过,在美、欧银行业风险暴露、金融条件进一步收紧的背景下,市场对持续加息将给经济增长带来何种冲击则缺乏一致性预期,其中包括美国经济何时陷入衰退及衰退程度等方面。总体上看,多国央行加息对下半年全球金融市场还会构成一定下行压力。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中国金融周期相对稳健的原因,是中国长期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国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坚持跨周期和内外平衡的导向,不跟随美联储“大放大收”,不搞竞争性的零利率或量化宽松政策。

  “各国货币政策分化会带来全球利率差的扩大,全球外汇市场也会发生波动,资金的流动也会变得更加频繁。但目前来看,这种流动还不至于引起大的市场动荡。现在即使是货币政策分化,但分化的空间实际上还是有限的,还是可控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晋斌如是说。

  当前,全球金融市场形势更加复杂,资产配置的逻辑也在发生变化。重阳投资董事长、首席经济学家王庆在“2022中国资产管理年会前瞻:南财年度投资论坛”上指出,全球经济在供给层面的低碳转型和制度层面的逆全球化,反映在资本市场投资上会出现三个新特点:首先,利率高企,意味着债券的投资价值重新显现;其次,尽管增长水平仍然处于低位,但其波动性会加大,低碳转型是对存量的生产方式的一种颠覆性冲击,而逆全球化则会导致全球产业链的重构,也是一种对现有供给体系的颠覆性冲击,两者都会导致增长的波动性加大,使基于均值回归原理的传统价值投资策略,得以复活并再显威力;最后,低增长环境下,尽管对成长性的追逐仍然是股票市场投资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利率水平的高企,资本市场对成长股不再会任性地给出奇高的估值溢价,而是强调有质量的成长。

  那么,全球货币政策分化对我国资本市场有哪些影响?资产配置又该如何调整?

  冯琳分析称,短期来看,这种政策周期错位首先会对人民币汇率形成一定贬值压力,这已在近期人民币走势中有所体现。考虑到市场情绪的传导效应,国内权益市场也会受到一定拖累。数据显示,人民币汇率与国内股市走向存在一定相关性。同时,国内货币政策偏于稳健宽松,会带动债市收益率整体处于低位。

  “如果拉长时间来看,当前国内物价水平偏低,货币政策具备较大的调整空间,后期伴随其他财政、产业及就业政策进一步朝着稳增长方向发力,下半年经济增长动能有望转强,而这又将对包括汇市在内的国内资本市场形成有力支撑。需要指出的是,当前监管层的汇市调控工具丰富,必要时会及时出手遏制汇市羊群效应。综合各方面因素,当前人民币正处于贬值压力较大阶段,但伴随后期一批稳增长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因市场预期差而导致的人民币较快贬值走势将得到遏制。”冯琳指出。

  “伴随着加息和信用危机,离岸美元危机可能正在蔓延,美债这一曾被视为世界上最为安全的资产的风险也逐渐浮出水面,避险资金的出逃可能将带来金融市场的动荡。短期内,海外市场波动还会加剧,VIX(市场波动性指数)会继续上升,推荐配置贵金属作为避险资产。”东吴证券研报指出。

  需要注意的是,全球各路资金的博弈也将影响资产表现。刘晓春提醒道,随着资金流动更加频繁,资产的价值表现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投资者对未来的判断。从中国市场来看,短期内,如果不考虑汇率因素,美联储加息使得美国资产利率优势凸显,资金会流入美国市场。而从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成为常态,因美联储加息导致的人民币汇率暂时下降,有利于出口的稳定增长,从而有利于中国经济稳步复苏。在此背景下,人民币资产的配置价值凸显。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