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5日-7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第13届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举办,主题为“新时代 新使命 新动能——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7月6日下午举办的“主题论坛一:第五届全球汽车技术发展领袖峰会”上,地平线总裁陈黎明出席并演讲。
陈黎明表示,过去这一年时间里,整个自动驾驶可以用两句话来形容,一个是回归商业本质,二是用户价值驱动。从很多调查数据看到,对于买车用户和已经使用过智能驾驶的用户来讲,对智能驾驶的最基本价值,主要还是驾驶安全、放心、轻松,缓解疲劳,这是目前自动驾驶最朴实、最迫切的需求。
从智能产品价值上看话,智能驾驶已成为购买智能汽车的 TOP 3 因素,购买新势力汽车或者电动车的用户,智能驾驶的先进性已经成为他们决策的 TOP 2 要素。在整个市场上,大家越来越接受智能化,对于高级辅助自动驾驶的接受、认可度越来越高。
他谈到,用户的价值是通过用户的体验来实现的。但在目前市场上,实际性能还是参差不齐,也有一些大家感到体验不好的地方。
一个是接管的频率还相对比较高,使用范围还相对比较有限。去年是高速 NOA 元年,在高速上变道、超车等慢慢都开始实现了,之前更多是在单车道上的一些辅助驾驶,整个自动驾驶的操控感并不那么平顺,包括启动、刹车、转向等,表现均不如老司机。再一个性价比还是不够高,大家花的钱跟得到的感觉有时候不成比例。
体验差距的背后,实际上还是技术的挑战。
挑战很多,他总结了几点:一是现有的算法,不足以支撑复杂场景的功能和性能。二是现有硬件有效算力和其带宽,不足以支撑最先进的算法和大模型,这也是硬件上需要去进一步发展的。三是现有软件架构,不足以支撑高度自动化的快速迭代,使得整个开发成本高,开发周期长。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他分享了一些技术发展趋势,以及一些思考和创新解决方案。
去年是高速 NOA 的元年,今年可能是城市 NOA 的元年。目前很多公司都在进行积极研发,个别车型已经推向市场,今年还会有更多城市 NOA 产品投放到市场。
从整个发展路线来讲,地平线一直认为是一个渐进的发展,逐步去逼近用户体验的上限。现阶段最主要的,还是 ODD的扩展,也就是说从单车道到多车道,从高速到城区,从简单场景到复杂场景,不断的 ODD 使用场景的扩展。
下一步会是接管表现的提升,并不是说现在接管次数就不重要,只是说目前的重点还是在扩展ODD。到 ODD 扩展到全场景后,下一个阶段的重点,才是如何提升百万公里接管次数的极限。
“这是地平线对于发展路线的认知,我们也是按照这样一个发展路线,来开发设计我们的产品。”
接下来他分享了开发范式上的发展。
陈黎明谈到,从 software 1.0 到 software 2.0,基于规则的算法已经遇到了它的一个上限,没有办法解决自动驾驶碰到,很多感知相关的问题。
于是深度学习应运而生,更多应用在自动驾驶的感知,还有其他一些模块里。另一个趋势,就是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在更多的模块里使用。除了在模块里使用外,还有端到端的大模型的使用也在不断地扩展。
这使得整个自动驾驶的性能不断地提升,也使整个开发效率得到比较大的提升。
再一个是模型的不断地变迁。
他指出,从18 年的 ResNet 到 22 年的 EfficientNet,到现在 Transformer ,它已经属于一个大模型了。参数量的增加,也意味着芯片算力需求的增加。
所以,不管是开发范式算法的应用,还有大模型的应用,都对整个算力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这是地平线观察到的一个技术发展的趋势。
随后,他介绍了地平线在智能芯片和计算方案上的一些创新。
2016 年,地平线首先提出关于智能计算的新摩尔定律。这个定律实际上把计算的能力、计算的效率、计算的效能几个概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那么,什么是计算能力呢?“计算能力就是平时常说的TOPS,而真实计算效能是每一秒钟你能处理多少帧图像。效能是你每一块钱的硬件投入,或是每 1 瓦的功耗对应的效率是多少,这个才是真正真金白银的东西。”他说。
它拆分成三个要素,分别是算法、芯片架构和编译器。怎么使计算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起来,以支撑左边算法的需要,最后才能得到最后的效能。根据这个去找到提升芯片性能的一个方向。
“截至目前,地平线已经有 50 余款合作车型量产,征程芯片出货量已经达到 300 万片。目前,我们跟100多家合作伙伴,一起去支持 20 多家主机厂,定点车型达到120多款。”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