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跨国药企“断腕”成趋势,精简管线背后逻辑何在?

admin 07-11 1
跨国药企“断腕”成趋势,精简管线背后逻辑何在?摘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近年,出于战略和商业潜力等原因,多家跨国药企通过剥离“非核心业务”、调整人才架构来压缩成本,应对市场变化,寻求新的增长点。  Fier...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近年,出于战略和商业潜力等原因,多家跨国药企通过剥离“非核心业务”、调整人才架构来压缩成本,应对市场变化,寻求新的增长点。

  Fierce Biotech数据统计,2022年全球有124家药企宣布减员,其中不乏诺华、渤健、吉利德、卫材等大型药企,以及市值曾超百亿美元的明星Biotech公司Biosplice、Clovis Oncology等。与此同时,“壮士断腕”精简管线也似乎成为大型跨国药企战略布局的一大方向,据不完全统计, 2022年制药业务收入全球排名前10的大药企砍掉的管线超过50项。

  例如,百时美施贵宝(BMS)2022年财报显示,将削减至少9项资产,包括一项正在研究各种实体瘤的Ⅱ期药物;赛诺菲宣布暂停BTK抑制剂托莱布替尼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和重症肌无力的三期临床;安进在2022年也宣布放弃了BCMA药物AMG701的开发;辉瑞则披露剔除8个研发项目并缩小对罕见疾病和癌症的关注……

  2023年,这一节奏仍在继续。据2023年Q1各家跨国药企发布的财报数据显示,多家药企接连终止在研管线,例如,GSK结束对细胞基因疗法领域的投入,全力投入在GSK整个产品组合中约70%具有强大的人类遗传学;武田决定终止AAV基因疗法和罕见血液学发现和临床前工作,以集中资源在核心治疗领域以及后期临床项目上;诺华决定“去伪存真”,终止继续开发管线中10%的非核心项目,以增强对心血管、血液病、实体瘤、免疫和神经科学这五个核心治疗领域的聚焦。

  对于管线调整的考量,诺华全球药品开发总裁兼首席医学官Shreeram Aradhye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诺华在全球包括中国聚焦五大核心治疗领域,分别是心血管、免疫、神经科学、实体瘤以及血液病,每个治疗领域都有在推进中的项目。

  “在我们决定要缩减管线时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量,一方面,确定了我们核心治疗领域;另一方面,有所取舍下,能够把资源和人力最大程度地聚焦在最关注的治疗领域上。”Shreeram Aradhye说,之所以这么做是希望能够聚焦诺华最擅长研发的能力以及商业运营的能力最强的治疗领域,进一步加强研发成功率。

  当各方更专注于各自的专业领域,未来全球制药行业中的竞逐者侧重点有望更为聚焦。

  跨国巨头寻求市场新增长点

  从大环境来看,在近年新冠疫情影响下,全球制药企业的研发管线在挑战中寻求整合,各家都在推动变革,以期实现医药研发生产力的持续提升。

  根据IQVIA数据,全球生物医药投资在经历了疫情期间两年的高涨水平后,于2022年开始放慢脚步。尽管投资组合类型已经发生变化,并且IPO活动明显减少,全球生物医药投资仍然超过了2019年的水平。聚焦COVID-19的初创医药企业在2020-2021年期间得到更多的投资,但有所收缩。相较美国公司,总部设在中国和欧洲的公司的交易速度大幅放缓。

  另据CB Insights的数据,2022年全球共发生3200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量为529.4亿美元,相比2021年,在融资数量和融资规模上分别同比下降了16.3%和36.6%。全球医药投资大幅缩减、药品行业竞争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对新药研发的投入和关注。

  针对当前国内创新药企的投融资环境,有券商分析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短期来看,受到疫情和宏观环境影响,机构近期的投资比较谨慎,对高潜力的标的筛选标准和风险考量更为严格,这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医药投资更加趋于理性和注重真正的临床价值的挖掘。但从长期来看,创新药市场需求巨大,各国政策也积极支持。

  这也意味着,未来五年,尽管新冠病毒“大流行”已结束,但疫情仍影响着全球医药市场,全球医药市场也将继续面临挑战。特别是众所周知的创新药物研发成本高、风险大、周期长,缩减研发管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在精简产品管线的同时,企业也需要从市场挑战中不断总结经验,挖掘新的市场增长点。

  诺华选择押宝肾病领域。日前,诺华宣布将以最高35亿美元收购生物制药公司Chinook Therapeutics。而该项交易最重要就是Chinook旗下的两款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治疗罕见严重慢性IgA肾病的药物,此举带动了资本对IgA肾病市场的关注。

  在谈及诺华收购Chinook的原因时,Shreeram表示,Chinook的收购还在推进中,Chinook旗下有两款创新药物,一款是在III期临床阶段,一款尚在II期临床阶段。与此同时,诺华也有自主研发的肾病药物Iptacopan,他认为通过这次收购可以在肾病领域进一步深耕。

  “Chinook两款创新药的作用机制和诺华的Iptacopan有所不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有了更多的药物选择,可以帮助到在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患者,防止他们的疾病进展到一个更严重的阶段。”Shreeram说,除了自身的创新,诺华也一直在积极探索外部的合作机会,包括在看整个医疗生态系统中有哪些好的创新产品和治疗方法在涌现,尤其是聚焦在诺华最关注的五大核心治疗领域。

  “我们也发现,中国市场有非常多高质量创新项目在涌现出来,对于中国市场的机遇我们也同样关注。”Shreeram说。

  构建明确的管线评估标准

  目前,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跨国药企在华布局似乎陷入了瓶颈期,而在社会环境、政策及资本不断助力的情况下,要想实现企业长足的发现,也需要加强中外合作。

  特别是在实施两年一度的降价政策后,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日本的药品支出将持平或下降,但受专利保护的原研品牌药支出不断增加,与一系列仿制药促进政策相一致。中国也将是新兴医药市场增长的主要贡献者,预计中国将有更多创新药陆续上市和使用,从而推动市场增长。

  IQVIA数据也预计,到2025年,全球两个主要治疗领域肿瘤和免疫,由于新疗法和药品的不断涌现,预计将以9%-12%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肿瘤领域预计将在五年内增加100多种新疗法,到2025年,药品支出增加超过1000亿美元,达到2600亿美元以上。其他疾病领域预计也会出现许多新疗法,包括新颖的偏头痛疗法、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以及阿尔茨海默症或帕金森综合征的潜在治疗方法。

  如此,紧抓创新及合作机会将成为跨国药企在华布局的主旋律,但如何选择合作伙伴避免“分手”也成为需要考虑的话题。

  跨国药企在寻求最佳合作伙伴上有一套自己的标准。Shreeram指出,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是在挑选合作伙伴时注重它们创新的质量以及获得的临床证据质量,毕竟在早期阶段的创新项目,风险是非常大的,成功率很难以判断,充满诸多未知。

  “大家也非常清楚地看到中国生物科技行业这几年的创新质量、创新项目进展非常快,有很多优秀的生物制剂和亮眼的技术平台涌现,我们也一直在密切关注中,而且诺华一直在中国开展业务,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市场,并且更好地选择合作伙伴。”Shreeram说,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规模大、程度深、速度快,市场机遇也不容忽视。目前,诺华在中国的药品开发团队已成为全球药品开发团队的一部分,正在积极推进中国和全球的同步开发。而自2022年以来,诺华中国已实现自研新药及新适应症开发100%与全球同步。

  “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突破,相比于其他的公司,诺华可以说是非常敏捷,并且已经实现了高效的同步,最大化地缩小了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新药上市的时间差。”Shreeram强调。

  在诸多场合,跨国药企布局者经常强调,如果企业能够提供非常好的治疗解决方案,给患者带来很好的支持和服务,不断改进、提升中国的治疗方案,用最先进的、最好的治疗药物去帮助中国的这些患者,也就能够成为公司提供中国市场增长的驱动力。但如何构建筛选市场切实需要的管线也成为各家思考的关键性问题。

  对此,Shreeram认为,这一套评估标准需要涉及到五大要素:一是,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二是,做出的假说是否有足够扎实的科学基础,例如,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疾病,药物靶点的科学基础是否充分;三是,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和资金来投资相应的项目上,确保能够一直走到临床III期以及上市;四是,项目的可行性;五是,符合监管相关的政策与要求。

  “最核心的问题是,需要考虑现在研究的这个项目是不是在我们最聚焦的治疗领域和最关注的一个疾病领域。”Shreeram强调,中国这个市场具备很大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深耕。

  (作者:季媛媛 编辑:唐唯珂)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