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四大湾区、10座城市大PK!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网络最强劲,深圳连续两年稳居第七

admin 昨天 1
四大湾区、10座城市大PK!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网络最强劲,深圳连续两年稳居第七摘要: 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劲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实施以来,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人文湾区、建设交通...

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劲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实施以来,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人文湾区、建设交通网络和重大合作平台等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日前,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科院发布了《世界湾区发展指数报告(2022)》,该报告从经济基础、经济实力、宜居水平、环境质量、国际影响力等纬度,对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十大重要城市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评测。

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中国提升国家竞争力和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一环。其中,根据综合评价结果,深圳在全球主要大湾区核心城市中位列第七位。

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均位列第二、三梯队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该评测结果将四大湾区的10个重要城市分成了四个梯队,第一梯队的城市是东京、纽约、伦敦,它们的综合评分都超过0.94分;第二梯队是旧金山、香港、悉尼和深圳,其综合评分都高于0.6分;第三梯队则是广州、圣何塞以及澳门。其中,深圳在全球主要大湾区10个核心城市中位列第七,与2021年评测结果一致。

而在具体的维度上,如交通基础指标,香港位列四个大湾区10个城市之首,深圳、广州紧随其后,这表明相比于其他几个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便捷、完善的交通网络。

该研究也指出,与其他湾区相比较,“粤港澳大湾区的四大核心城市具有明显交通优势,其指数总和占据所有城市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指标总和的80%以上,占据所有城市航空货运吞吐量总指数的60%以上。”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之一,前海合作区已成为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数据显示,2022年前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48.68亿元;实际使用外资58.64亿美元,占深圳市的53.5%、广东省的21%。今年上半年,前海合作区地区生产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已实现两位数增长。

建设国际一流湾区需从“五化”、“聚流”入手

在前海高端智库集聚区交流推介会暨《世界湾区发展指数研究报告(2022)》发布会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应重点从工业化、城市化、科学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五个方面入手。一是要立足于大湾区工业化现有发展基础,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二是要发挥城市化作用,进一步吸收外来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口。三是要巩固大湾区在科技研发中的引领作用。四是要立足先行先试,加快与港澳及国际市场规则对接。五是要在国际大循环中壮大自身,在变局中加快融合与开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魏际刚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在于“流”的集聚,物流产业发展是破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应当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物流枢纽,构建功能强大、价值创造的一流国际连接体系,一是要立足全球视角,发展起全球供应链的物流连接力与流动力;二是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围绕供需有效匹配实现物流服务降本增效;三是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实现物流服务消费和产业升级。

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所长肖耿指出,部分湾区企业探索在深港两地设立相互嵌入式的“双总部”机制,是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应借助“双总部”机制,实现由点到面的湾区融合。一是推动探索“双总部”机制的企业享有两个地区、两种制度的优势,提升企业竞争力;二是畅通人才、外汇、信息等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生产要素;三是发挥香港作为国家外循环平台的作用,加快整个湾区融入全球发展。

“硬联通”进展快速 城市间融合发展仍需探索

发布会上,多位专家还就如何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体制机制创新、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等问题建言献策。

中山大学自贸区研究院院长、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符正平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实施4年多来,粤港澳大湾区在基础设施“硬联通”方面取得了快速进展,但在城市化发展体制、城市规划及产业规划体制方面仍存在竞争性或重复性较高、分工性不足等问题。探索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新路径,一是要将城市作为协调发展的主体来推动。二是要遵循湾区自身产业发展路径特色开展。三是要把握城市产业发展动力来源,注重发挥深圳企业外溢扩张能力。四是要对标国际湾区,强化湾区龙头城市引擎作用。符正平强调,前海合作区可争取更多先行先试与压力测试政策落地,担负起探索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经验的历史重任。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粤港澳大湾区研究中心主任胡伟星指出,不同于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模式,粤港澳大湾区应遵循“融合发展”路径开展制度创新。当前,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层面遇到的挑战不仅是要开展行政协调,而是要在“一国两制”框架下进行规则衔接。以前海为代表的自贸试验区应围绕法律法规、决策机制、民生保障等方面与香港加强融合,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智慧策源功能。

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梁海明认为,前海可积极探索深港两地语言文化等领域交流交融,借鉴欧盟经验,以服务全球的价值理念推动自身建设,同时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