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金融杂志
作者|苏赟‘中国人民银行青海省分行行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17期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风电光伏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清洁能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多年的转型升级,青海的清洁能源发展已从“风生水起”走向“风光无限”,截至2022年末,青海省电源装机总量4468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占比91.2%,居全国首位;风、光等新能源装机占比63%,成为全国第一个新能源装机占比过半的省份。围绕青海省新能源产业布局,人民银行青海省分行引导金融机构聚焦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特点、难点,不断创新专项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推进绿色金融和清洁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助力青海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
围绕高地建设健全金融支持体系
近年来,青海省金融系统紧盯“双碳”目标,把支持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作为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体制机制、组织体系、产品和服务方面先行先试,为绿色金融支持资源富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积累有益经验。
构建政策支撑体系,推进形成多方联动格局。2016年,青海省政府批转印发《关于发展绿色金融的实施意见》,建立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协同推进的绿色金融工作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倾斜。2021年,原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以下简称西宁中支)出台《青海省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实施细则》,将评价结果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框架,构建金融机构绿色信贷正向驱动机制。考核评价以来,青海省绿色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始终保持在20%以上,居全国前列。截至2023年6月末,青海省绿色贷款余额1607.4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1.8%,其中清洁能源产业贷款1117.4亿元,占绿色贷款的69.5%。
强化央行资金引导,推进清洁能源全链条融资。2021年,西宁中支开通绿色票据再贴现业务办理快速通道,以绿色产业供应链为依托,按照“优惠贴现+再贴现”业务模式,帮助清洁能源、新能源产业企业盘活应收账款,降低融资成本。2023年上半年,西宁中支累计办理绿色票据再贴现1.1亿元。与此同时,全省金融机构用足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加大对清洁能源装备指导、电场建设和运营、储能、电网扩建等全产业链条的信贷支持。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以碳减排支持工具优惠政策支撑,为青海国能同德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量身定制“建设期配套贷款+中长期贷款”全周期融资支持方案。该项目总装机容量240千万,贷款合同金额25亿元,截至2023年6月末,人民银行累计为青海省内金融机构提供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约100亿元,撬动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167亿元,惠及60家企业的78个清洁能源项目,平均贷款利率3.53%,最低利率2.5%,实现减排约507万吨当量二氧化碳。
构建重点企业项目库,推进“一对一”精准支持。2021年,西宁中支联合青海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紧密围绕国家规划、产业发展政策等战略要求,统筹推进绿色项目储备,通过建立清洁能源重点支持企业名单,指导金融机构“一对一”精准服务符合国家标准的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绿色产业。2021年以来,西宁中支累计向省内金融机构推送重点支持清洁能源核心企业79家,引导金融机构投放的绿色贷款余额超300亿元。
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拓宽清洁能源产业融资渠道。针对清洁能源产业前期投资大、后期市场回报周期长等特点,青海省辖内各金融机构创新推出“规划合作贷款”“补贴确权贷”“建设期配套贷款”等10种专项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定制化信贷服务。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推出“确权贷”,对已纳入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清单且存在已确权应收未收国家财政补贴资金的项目进行融资支持,及时解决企业因可再生能源补贴未到位产生的资金周转困难,迄今累计支持光热电站储能等9个项目、贷款余额13.3亿元。建设银行青海省分行通过“信用+电费收费权质押”方式,向格尔木鲁能新能源有限公司风光热储多能互补示范项目授信22.5亿元,推动项目新增装机容量700兆瓦;以电费收费权质押为担保,为共和中能建青交控新能源有限公司授信3.2亿元,推动青海—河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电源配套工程项目建设,提升青海新能源消纳外送能力。此外,青海银行和西宁农商银行两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16.7亿元,投向清洁能源产业及新能源产业4亿元。
经济效益与减排效益并重,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和普惠金融融合发展。在项目审核过程中,西宁中支引导金融机构充分考虑耗能、污染、生态等相关授信风险,推出“乡村振兴光伏贷”“产业扶贫贷”等普惠性绿色金融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20年,农发行海南州分行发放产业扶贫贷款3亿元,支持金元切吉风电有限公司50兆瓦集中式风电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将以产生的收益连续5年帮扶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31户87人,预计每人每年可增收3500元。
构建碳账户体系,推动差异化融资支持。西宁中支协同青海省发展改革委,依托国网青海电力公司的“碳排放智能监测平台”和“绿电溯源平台”,探索利用大数据技术核算用电企业的能耗总量、能耗强度、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等指标,并基于区块链技术追溯企业绿电使用占比。目前首批114家企业已经完成数据采集和核算。2023年,招商银行西宁分行试点将企业碳排放数据纳入信贷审批流程,综合评估碳减排量和绿电占比后提供差异化的融资利率和贷款额度,已向3家工业企业发放低成本优惠政策贷款6300万元,为企业节省利息支出36.98万元,营造了“早降碳、早受益”的金融环境。
绿色金融支持清洁能源产业的难点
产业发展需加快配套政策支持。近年来,青海省清洁能源装机量迅速扩大,但配套大容量、高负荷、远距离输电能力建设滞后,电力外送新通道扩容有限。目前,全省光伏利用率为94.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光伏发电无法全部上网销售制约了企业扩产。此外,根据现有政策,青海省的风电、光伏上网电价为每千瓦时0.2277元,处于全国较低水平。随着光伏补贴正式归零,系统成本的下降仍不能弥补电价下调和退贴,低电价和营收下降等因素增加光伏企业还款压力并进一步影响后续项目融资落地。
产业融资的系统性不足。以青海省海西州、海南州两个千万千瓦清洁能源基地建设为例,其所含项目普遍采用集中连片规划、多主体分标段划片建设的形式,加之新能源项目规模大、周期长、建设主体过多、标段划分过细,导致分标段项目的融资金额远小于能源基地整体投资金额,给金融机构统筹融资授信带来困难。同时,青海省清洁能源产业的融资结构不均衡,绿色信贷占90%以上,而绿色债券金额很小;绿色基金以政府引导基金和产业基金为主,社会资本参与度较低。
清洁能源领域的信息壁垒尚未完全打通。金融机构对光伏企业及相关项目的信息获取难度较大,尤其对企业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方面的违法违规信息、交易电量和电价等市场信息的获得渠道有限,难以及时全面掌握光伏项目的真实情况,从而影响到信贷认定和支持效果。
相关建议
一是加快清洁能源产业金融服务创新。进一步强化对电力传输系统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新能源+储能”一体化开发,促进风光水火多能系统调节能力建设,推动实现电源和电网建设同步配套,提升绿色电力跨省区消纳能力。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持续完善碳账户体系建设,推进清洁能源产业与下游用电企业碳减排挂钩,进一步丰富“双碳”目标金融产品池。
二是强化融资政策支撑,加强产融协调。推动青海省创建零碳产业基金,以地方政府出资为主,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对规模较大的清洁能源项目,制定税务分期征收办法,探索设立政府清洁能源项目周转基金、实施税费减免或税费延迟缴纳等政策,帮助企业缓解流动性问题。将金融政策与企业技改专项资金、财政贴息、政府性融资担保等政策有效衔接,更好地发挥金融、产业和财政政策叠加倍增效应。
三是建立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促进绿色低碳信息整合。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行业统一的环境效益测算规则,出台统一、可量化的标准和操作指引。探索依托国网青海电力公司的“碳排放智能监测平台”和“绿电溯源平台”,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加快环境效益信息测算和披露的数字化进程,增强清洁能源项目环境效益信息的横向和纵向可比性,提升项目贷款定价的科学性和一致性。
四是完善内部管理,激发绿色金融业务潜力。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差异化授信和考核机制建设,在专项信贷规模、内部资金定价、业务审批绿色通道、独立考核体系等方面给予绿色金融专属优惠政策;引导金融机构适时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强化对包含清洁能源产业在内的绿色产业中长期发展支持。加大涉及环境、法律、碳交易规则和金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强化对绿色金融的智力支持。■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