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丹妮
“尽管签证放宽,印度和加拿大的外交解冻仍遥遥无期”,路透社近日的一则报道显示,印加外交僵局仍在持续。在X等社交平台上,印度网友不断发声,批评加拿大的对印政策。无独有偶,2022年印度政府官员拉杰夫·钱德拉塞卡指责美国《纽约时报》对同一时期的印度农民抗议和加拿大卡车司机抗议进行“双标报道”,印度网民也在社交平台上激烈声讨《纽约时报》。2021年,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一档广播节目中,来电的听众对印度总理莫迪的母亲发表攻击性言论,引起印度网民的强烈不满,尽管BBC很快撤下该音频,但是#抵制BBC#、#封禁BBC#等词条仍登上社交平台X当时的热搜榜前列。印度为何在西方社交平台上有如此明显的存在感?
在社交平台兴起之前,国际舆论场的主导者和参与者主要是西方大国、国际组织以及西方主流新闻媒体。当时印度政府主要通过海外印度裔的游说和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两方面参与国际舆论。印度人民党执政后,这两方面的活动更趋频繁。21世纪的最初10年,各种社交媒体不断涌现并迅速发展壮大。普通民众的声音通过互联网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印度国内网民由此成为国际舆论场的重要参与者。时至今日,印度网民是脸书、优兔、WhatsApp和Instagram等社交媒体的第一大用户群体,同时也是社交平台X的第三大用户群体。在庞大用户群体的支撑下,印度在国际舆论场复制了其国内以各政治力量为主导,意见领袖、新闻媒体等集体推动,众多网民“打头阵”占领舆论平台的政治舆论生产链条。
在印度国内,各个政党力量具有较强的议程设置能力,他们掌控着舆论发展的大致方向。意见领袖、新闻媒体等个人和组织则密切配合,形成一定的舆论声势。受到舆论引导的印度普通网民和有组织的网络水军协同作战,有意识地在多平台齐头并进,尽可能地扩大舆论渗透的覆盖面。
除此之外,印度还打造了一套真假主体相互配合、共同输出政治话语,进而影响国际舆论的传播模式。欧洲独立智库“欧盟虚假信息实验室”曾多次曝光一个由印度主导的制造、传播虚假“反华反巴”的国际新闻生产链条。一般而言,“反华反巴”的“概念”“新闻”由或真实存在或纯属虚构的智库、非政府组织和专家学者等炮制出来,然后通过个别主流媒体进行广泛传播,提升所谓“权威性”“影响力”,再被印度国内外媒体和网站大量转发,造成这些“反华反巴”虚假叙事的自我扩散。
印度在西方舆论场的强烈存在感还来自国内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有意推动。受印人党政府不断推进印度教民族主义议程的影响,印度网民在国内舆论场参与政治事务、表达民族主义情绪的意愿愈发强烈,并逐渐外溢,继而成为西方舆论场上的一个突出存在。印度塔塔社会科学研究所学者斯里拉姆·莫汉曾将其中一些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情绪和高度政治能动性的印度教支持者称为“互联网印度教徒”,他们带着政治热情,助推政治舆论的生产和传播。
另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外部因素,那就是鉴于当前对印度存在一定的战略需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流舆论没有刻意阻挠印度在西方社交平台上的发声。比如,一些在美国的海外印度教民族主义者时常在当地社区宣传“印度教特性”,甚至在社交平台发表仇视其他宗教的言论,但是美国政府却较少进行强势干预,间接纵容了在美印度裔群体中印度教民族主义势头的上升。
可以预计,随着印度教民族主义在印度国内的继续强化和印美两国的不断走近,未来一段时间,印度在西方舆论场上的存在感很可能会越来越突出。这值得我们持续观察。(作者是北京大学区域和国别研究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