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第十六届中国保险文化与品牌创新论坛
12月7日金融一线消息,以“升维·破圈”为主题的“第十六届中国保险文化与品牌创新论坛暨第六届中国保险康养产业创新论坛”于12月6日在江西省宜春市开幕。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江苏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倪波出席并进行主题演讲。
倪波指出,保险是经济和贸易发展促生的衍生品,它始终服务于社会需求;保险业随着经济发展而高速增长,形势多变,监管始终与时俱进。
以下是倪波的演讲内容:
近代中国设立的第一家保险机构,是清朝嘉庆十年(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戴维森在广州创立的谏当保险行,这也是外商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保险机构。它是伴随货运来到中国的,衍生的保险产品有船运、火灾,以及损失保险,有人把这家机构翻译成广州保险社。
中国近代民族保险业的发展,我把它简单分成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清朝末期,1865年至1911年,我称之为“师夷长技,开辟先河”;第二个阶段是1912 年至1937年,随着经济的增长,民族保险业高速崛起,渐成规模;第三个阶段是抗日战争时期,即1937年8月至1945年8月,这个阶段民族保险业的经营重点发生了转移,野蛮生长;第四个阶段是1945年9月至1949年5月,这是保险业的虚假繁荣期,由于通货膨胀,保险业发展缓慢。
师夷长技,开辟先河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著名主张。这一思想后来成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源头,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后来洋务运动甚至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革新运动的先声。也正是这个观点,开启了中国近代民族保险业的发展历史。
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贸易的发展,在广东、浙江、上海等地,有些外资保险机构开始进驻,最早的保险产品是水险和火险。到了清朝末期,仅上海地区,就有英国、德国、美国、荷兰、日本等14个国家设立了161家保险机构,其中,英国就有90家。从机构性质来看,有6家公司在上海设立了总公司,21家设立了分公司,133家委托洋行代理。从经营的险种来看,有65家专营水险,51家专营火险,25家专营水火险,14家专营人寿险,5家经营水险兼营人寿保险。
中国的第一个民族保险企业,是上海华商义和保险行。它创立于1865年5月,目的是维护民族尊严,便利华商投保,在保险单上采用一面汉字,一面英文的方式,开创了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先河,打破了外商保险公司独占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这个时段还有一个著名的事件,就是李鸿章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制出了我国第一艘蒸汽机轮船。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民族保险公司在自强中不断萌芽和生长,有更多的保险公司涌现。此时,上海已经取代了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到了清朝末期,上海有华商保险公司33家,但市场份额仍不足10%。其中,有19家经营水火险,4家经营人寿险,3家专营水险,6家专营火险,1家兼营人寿及水火险。
高速崛起,渐成规模
1912年至1937年间,是民族保险业高速发展的时期。为了维护民族权益,越来越多的民族资本进入了保险业,与外商保险公司相抗衡。上海保险中心的地位逐渐稳固,各类资金涌入保险业,人寿保险公司迅猛发展。此时,上海华资保险公司达到87家。按地域来说,总公司设在上海的有63家,总公司设在香港的有9家,其他地域性公司有13家,海外总部及情况不明的公司2家;按资本性质来讲,国营公司有4家,民营公司71家,华侨资4家,中外合资4家;按经营的险种来讲,经营水火险的有49家,人寿险公司22家,兼营水火及人寿险的公司7家,专营单一险及再保险的公司有9家。
这里面几家比较有名的公司,一是华安合群保寿公司。这家公司1912年6月1日 开业,是第一家中国资本的人寿保险公司,系吕岳泉与军政商界要人徐绍桢、王人文、沈仲礼等筹建的纯粹华资的寿险公司。二是金星人寿,1914年4月2日成立,由唐绍仪联合伍廷芳等发起创办,由农商部饬知全国各省加以保护及推广。三是先施人寿。这家公司创立于1922年3月,由香港先施百货公司发起,总公司设在香港,由蔡兴任董事长。
紧接着,国营保险公司出现了,保险上升为最顶层设计,依托背景资源实现垄断经营。一是创立于1931年11月1日的中国保险公司,由中国银行独家投资,经营产物保险及人寿保险业务。二是中央信托局保险部,创立于1935年10月1日,经营产物、人寿及再保险,特许办理政府机关、国营公用事业的财产保险及公务员、军人的人身保险。三是创立于1935年12月2日的邮政储金汇业局保险处,是由交通部主办,根据《简易人寿保险法》特许专营垄断简易人寿保险业务,所以说邮政卖保险不是今天才有的,在几十年前就有。
此时,民族保险史上还首次出现了中外合资创立的保险公司。比较有名的公司有中英合资的宝丰保险、中美合资的泰山保险等。宝丰保险创立于1931年9月,是与英商太古洋行合办,经营水火险、汽车险、兵盗险、意外险等;泰山保险创立于1932年8月,是与美亚保险合办,主营水火险、人寿险、汽车险等。这个阶段,外资和民营资本合作成立合资公司渐成趋势,用外资的技术、内资的人脉来做经营。
由实业创办的公司有永安水火保险公司、宁绍水火保险公司、丰盛保险公司等。永安水火保险公司创立于1916年1月,由香港永安百货及侨商发起;宁绍水火保险公司1925年11月成立,系宁绍商轮保险部改组而成;1923年,丰盛实业公司成立丰盛保险公司,这家公司1935年被以一万元卖给了太平保险。
由银行投资的水火险公司有上海联保水火保险公司、安平保险公司、中国天一保险公司等。上海联保水火保险公司创立于1915年1月,由广东银行主投资,总部设在香港;安平保险公司1926年12月11日成立,由东莱银行主投资,后被太平兼并;中国天一保险公司由中国垦业银行为主集股组建,创立于1933年2月1日,后被太平兼并。
实际上还有一家保险公司很令人瞩目,就是由金城银行1929年11月20日独资创办的太平保险公司(初名太平水火保险公司),依靠金城银行发展代理业务,锐意开拓自营业务,很快就成为华商保险业中规模最大的民营公司。另有一家保险公司名叫利华保险,是瑞士犹太人创办的,在民国时期也比较有名。
有两家公司比较特殊,一家是中国第一信用保险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信用保险公司,也是唯一专营信用保险的公司。这家公司创立于1930年1月,由上海银行庄得之等人发起,试图以信用保证保险制度,替代各企业要求员工必须提供殷实铺保的办法,但实践结果并不理想。还有一家是华商联合保险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特许经营再保险的专业公司,创立于1933年6月,收实业部特拨国币5万元,加入官股,参加的公司有上海联保、华安水火等10家公司。
经营转移,野蛮成长
抗日战争时期,即1937年至1945年,保险业并未受到影响,而是迎来更加疯狂地野蛮生长。此时,上海新设保险公司78家,共计有106 家华资保险公司。从区域来看更加聚集,有101家总公司设在上海,5家总公司设在香港;资本的构成也更加复杂,有民营公司89家,还有国营公司、侨资公司、中外合资,还有汪伪政府投资的,也有红色背景的;险种也更加集中,经营财产损失保险的有93家,7家经营人寿保险,2家经营水险及意外险,1家兼营财产险及人寿险,2家经营再保险,1家经营信用险。
抗日战争爆发后,重庆成为继上海之外的国内第二个经济中心,保险业发展迅速,这一阶段,重庆新成立了23家保险公司,重庆的华商保险公司达到了25家,其中有5家是国营公司,18家是民营公司,1家是红色背景公司,还有1家经营人事信用险。
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因其特殊地位,保险公司得以继续经营和发展,受战乱影响较大的以经营财产险的公司为主。这个阶段,在上海成立的民营公司有长城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产物保险公司、新丰保险公司等。长城保险公司创立于1940年6月6日,由李劲根发起,是抗战爆发后在上海新建的第一家华商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产物保险公司成立于1942年1月,由陆贵卿发起,主营产物保险;新丰保险公司于1942年8月1日开业,是在原新华银行保险部的基础上改组扩建而成,上海解放后联合其他12家民营保险公司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合资,于1952年1月1日 成立公私合营新丰保险公司。
这个阶段,重庆成为抗战中心,除普通财产保险外,盐运保险的竞争成为其特色。此时在重庆成立的民营公司有裕国产物保险公司、合众产物保险公司、川盐产物保险公司等。裕国产物保险公司1942年成立,凭借押汇和利用川江袍哥势力竞争川盐保险业务,并发起20多家民营保险公司创办中国再保险公司;合众产物保险公司是1943年11月成立的财产险公司,抗战胜利后迁到上海;川盐产物保险公司成立于1945年,原系川盐银行于1932年设立的保险部,后根据保险法规精神改组成立公司,长期独家垄断川江盐载运输保险业务。
此时的国营公司有邮政储金汇业局保险处、资源委员会保险事务所、太平洋产物保险公司、中国农业保险公司等。邮政储金汇业局保险处于1942年修正了《简易人寿保险法》,把简易人身险与储金、汇兑并列为三大中心业务,同时大量增加办理局所,加派人手采取业务员制度,同时开办60岁养老保险,经交通部令机构员工投保,保费一半由机构承担,通过推进一户一人投保活动,公务员和商人占据简易人身险70%的份额;资源委员会保险事务所在1943年7月1日成立于重庆,是由资源委员会组建的集团性“自保公司”,专为资源委员会系统内部所属单位提供保险服务,掌握了整个国家的资源命脉;太平洋产物保险公司1943年12月8日成立于重庆,抗战胜利后又迁到了上海,系由交通银行为主发起组建,重要职员都由交通银行委派;中国农业保险公司1944年3月15日成立于重庆,抗战胜利后迁到上海,原系中国农业银行成立的信托处保险科的基础上扩建创办,1945年改组,由农林部、粮食部参股,董事长为陈果夫。
此外,抗战期间极为重视盐运保险业,先后成立了数家相关的国营保险公司,其中有一家名为四联盐运保险总管理处,由中国产物、太平洋产物等四家官办保险公司联合组建。当时,政府强制推行盐运保险,不买保险不能运输,此类保险公司就依托强大资源背景扩大,甚至垄断经营。
这个阶段,红色背景的保险公司有大安保险公司和民安产物保险公司。大安保险公司1942年5月11日在上海开业,系中国天一保险公司襄理谢寿天获得中国上海地下党批准而支持组建的;民安产物保险公司1943年11月11日成立于重庆,由周恩来直接领导下的地下党机构广大华行与民生实业公司组建,主营船舶保险及货物运输保险。
通货膨胀,发展缓慢
这个阶段,指1945年9月至1949年5月,这是民族保险业的虚假繁荣时期。抗战胜利后,虽然保险公司众多,但保险市场混乱,管理水平很低,而且受通胀影响整体发展缓慢。此时,各方资本都登场了,上海的华商保险公司有186家。从公司来源看,有111家是新建的,27家是大后方复员的,48家获准营业的;从总公司驻地来看,175家在上海,5家在香港,其余几家散布在昆明等地;从经营的险种看,有169家经营产物保险,11家经营人寿险,3家经营再保险,1家专营人事信用保证险,人家专营意外责任险;从资本性质看,有148家民营公司,21家国营公司,其余还有中外合资、侨资等,红色资本的有2家。
这个阶段新成立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保险公司有中国航联产物保险公司(与中国航联意外责任保险公司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中国工业联合产物保险公司、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保险事务所、台湾产物上海分公司、阜成水火保险公司、江苏产物保险公司等。其中,中国工业联合产物保险公司成立于1945年10月,由具有红色背景的中国工业保险公司重新注册而来。这个阶段,各方势力都有。譬如1948年成立的中国航联产物保险公司,董事长就是杜月笙。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军管会金融处清理之后,核准继续营业的中资保险公司数量有63家。
纵观民族保险业的市场发展,我有这样两点启示:第一,保险是经济和贸易发展促生的衍生品,它始终服务于社会需求。第二,保险业随着经济发展而高速增长,形势多变,同时要按照监管要求与时俱进。
一张保单,就是一段历史;一张保单,承载着许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