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联社
记者 王宏
长牙带刺严执法,聚焦“关键人”、“关键事”、“关键行为”严格执法,敢于亮剑,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孙国栋这样表示。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多位地方金融监管局领导最新发声,传递出严监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最新信号。
上海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王俊寿表示,画好一张像,织好一张网,用好一把尺,扎好一根针,通过五维一体监管来呵护和保障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来自农业强省的安徽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覃刚和制造业大省的四川监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周卫江则分别介绍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和引领金融机构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做法。宁波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孙世重就数字普惠谈了“宁波经验”。
北京监管局:长牙带刺严执法落实强监管要求
孙国栋表示,凝心聚力守底线,央地协同推进金融监管全覆盖。在总局党委领导和地方党委统筹协调下,因地制宜加强央地协同,推动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体系,切实做到同责共担、同题共答、同向发力。“2023年,我局与市有关部门深化反保险欺诈联防联控机制,累计挽回经济损失4.3亿元”,孙国栋表示。
孙国栋还表示,长牙带刺严执法,坚决落实强监管严监管要求。聚焦影响金融稳定的“关键事”、造成重大金融风险的“关键人”、破坏市场秩序的“关键行为”,严格执法、敢于亮剑,不断增强监管的专业性、权威性和透明度。抓早抓小防控风险,聚焦股东股权、关联交易等实质性风险加大检查稽查力度,穿透识别、精准打击各类隐匿性、交叉性、关联性风险,及时叫停、规范涉嫌借创新之名行套利之实的“伪创新”“擦边球”行为,坚决惩治违法犯罪和腐败行为,严防“带病运行”。
上海监管局:“五维一体”监管呵护金融服务实体行业
王俊寿表示,上海监管局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全面强化“五大监管”,努力提升监管的整体性、前瞻性、精准性、有效性和协同性。
第一,机构监管强调整体性,主要是画好一张像,突出三个“抓”。一是抓机构法人。二是抓公司治理。三是抓市场准入;第二,行为监管强调人民性,织好一张网,突出三个“管”。一是管合法更要管非法。二是管行业必须管风险。三是管事后也要管事前;第三,功能监管强调一致性,就是要用好一把尺,突出三个“一”。即坚持同一业务、同一标准、统一监管;第四,穿透监管强调精准性,主要是扎好一根针,突出三个重点。即加强股东行为穿透、资金流向穿透和业务实质穿透,重点是这三个穿透;第五,持续监管强调动态性,突出三个“全”。即覆盖金融机构全周期、金融风险全过程、金融业务全链条。
王俊寿表示,一个金融机构就是一个活的生命体。我们这次机构改革就突出了根据企业、金融机构的生命周期,专门成立了相关的准入部门、机构监管部门,风险处置部门等,实施“一条龙”式的监管,重点是防止“病从口入”。通过分类分级监管评级,以点的监测实现线的监管,再到面的监控,真正使“五大监管”能够形成五维一体的监管架构,共同通过五维一体监管来呵护和保障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更好地引领行业绘就“五篇大文章”。
安徽监管局:全力推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
覃刚表示,安徽省正在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目标,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的关键时期。安徽监管局正全力推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
一是强化监管引领,打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新模式。二是统筹“软”“硬”兼修,助力建设宜居宜业新乡村。一方面,完善“软环境”。三是服务产业兴旺,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新动力,开展金融支持种业振兴专项行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管合一”保险试点,开展“农业保险+一揽子金融产品”行动。四是托底增收,开创和美乡村建设新局面,推广“防贫保”综合保险。
覃刚介绍称,到2023年11月末,安徽涉农贷款余额2.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0%,规模、增速均居全国前列;安徽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贷款和畜禽活体贷较年初分别增长52%、57%。开发110余类、500余个地方特色农险,基本实现优势特色农产品全覆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较2021年末规模增长79%,信贷覆盖率提升超30个百分点。
宁波监管局:做好数字普惠实现政务数据和金融数据共享共用
孙世重表示,数字普惠是宁波普惠金融改革的突出特点,核心内容是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实现互联互通,政务数据和金融数据实现共享共用。
孙世重表示,宁波监管局做好数字普惠具体包括四方面工作:一、实施名单制管理,提升金融支持精准性。二、丰富在线场景,拓展小微金融服务空间。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搭建了三类场景,实现金融政策、产品和服务“一屏通览”、金融需求“一屏通办”。 三、建设多跨平台,强化惠企政策闭环管理。四、加强全面监管,防控普惠金融风险。
“2023年我们组织开展了3次小微经营主体走访对接活动,通过系统以点对点的方式,向银行机构推送3.8万户经营主体名单,银行机构通过平台向基层网点分发走访任务,客户经理实时上传对接情况,系统自动汇总走访、授信、贷款等信息数据,并对首次对接不成功的经营主体进行二次分发”,孙世重表示。
四川监管局:引领金融机构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周卫江表示,四川在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领域有着较大区位优势,作为属地监管部门,我们引领金融机构着力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坚持金融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金融“育苗”催生新质生产力。针对科创企业特点,引导推出“天府科创贷”“科易融”“科融保”等40余项产品。2023年前11个月,累计支持近1.7万户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3241.5亿元,较年初增长19.4%,近半数为中长期贷款或信用贷款。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超230亿元。科技保险承保企业4143家次,居全国第二,保障金额近600亿元。
坚持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金融支持厚植发展沃土。优化完善金融支持体制机制,在成都、绵阳等地建设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开展“科技金融专员”试点。紧密协同产业发展,将金融保障措施纳入制造业企业“贡嘎培优”计划。近三年来,四川制造业贷款余额、占比“双升”,贷款余额年均增速超过20%,对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授信5150亿元。
坚持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同步推进,金融供给润泽充足“活水”。2023年,四川监管局推动省政府提出“制造业贷款增速不低于15%、中长期贷款增量不低于1000亿元”的目标,配套出台专项激励办法,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增加投入。截至2023年11月末,制造业贷款余额8368.3亿元,支持核心企业建链超百条,中长期和信用贷款占比分别超过50%、30%;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超2000家,国家级“小巨人”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