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金融联盟NFA
现在的女性不仅撑起了职场半边天,更是家庭的首席财务官,从柴米油盐到子女教育养老规划,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女性掌管的财富规模正在以每年10.4%的速度增长,预计2025年将突破百万亿元。但另一方面,近来存款利率不断下降,资本市场剧烈波动,让大家很困惑,怎么做理财规划才能实现家庭财富的保值增值,怎么选择产品才不会掉进坑里?
本期《雨珊会客厅》特邀请财富管理行业三位颜值与智慧并存的“掌门人”:北银理财董事长步艳红、杭银理财董事长王晓莉、喜岳投资董事长周欣,一起聊聊女性该如何做好财富管理。
本期嘉宾:
北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步艳红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副研究员,高级经济师。曾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中邮理财执行董事、总经理,中邮证券董事、总经理,现任北银理财党委书记、董事长。
杭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王晓莉
浙江大学金融学硕士,高级经济师。杭银理财党委书记、董事长,杭州市拱墅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浙江省慈善联合总会资产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金融从业年限24年,先后任杭州银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杭银理财总经理等职务。
上海喜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欣
杜兰大学博士,武汉大学学士。2006年加入知名的量化资产管理公司(巴克莱全球投资者BGI和AQR),从事alpha模型的核心研发工作。2014年创办喜岳投资,带领Alpha策略的研发。曾受聘于加州伯克利大学商学院给金融工程硕士讲授投资课程。多次受邀在美国金融年会,欧洲金融年会及美国会计年会演讲,并获多项荣誉。现任上海高金学院、深圳资本市场学院、中国社科院、浙大、清华等高校特聘讲师。
主持人:
新金融联盟秘书长 、金融城CEO 吴雨珊
2013年创办金融城,2016年担任新金融联盟秘书长,致力于金融政策研究、行业交流与知识传播。曾就职于国内顶尖财经媒体,历任高级记者、金融版主任。长期致力于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观察和研究,公开出版相关文章及书籍逾100万字。曾出版著作《变革二十年——交通银行与中国银行业嬗变》《开发性金融创世记》。
访谈实录
主持人:今天我们特别高兴邀请到了三位颜值与智慧并存的掌门人深度交流女性如何做好财富管理。她们是北银理财董事长步艳红,杭银理财董事长王晓莉、喜岳投资董事长周欣,欢迎三位。
女性投资者的三个特点
主持人:女性在财富管理市场上是一股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就你们的观察来看,女性财富管理的需求和偏好有什么特点吗?
王晓莉:作为一名女性,也结合行业的一些数据,我们看到女性在财富方面第一是比较稳健,第二是比较稳定的。从比例来看,理财差不多6成是女性,4成是男性,但公募基金的个人投资就4成是女性,6成是男性。从这个角度就能看得出来,理财还是相对更稳健一点。包括R1、R2的比例,基本上女性的投资人也能够占到96%以上,这是从稳健的角度。那么从稳定性的角度,一是中长期理财的占比也是女性偏高,然后从理财的沉淀率来讲也是女性偏高。差不多高十几个点,不是很多,但是能够看到女性在财富管理上面这种情绪稳定,包括逻辑稳定。步董是跟我是一个行业,周总是量化,我觉得量化还是高风险,是不是也呈现这样的一个特点?
周欣:我一直很抗拒把任何问题分成男女来聊,但是今天我们吃饭的时候已经在讨论穿什么衣服、配什么头发,就可以知道男女确实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不去否认这个问题。我从事的量化,大家也有非常多的误解。其实量化是一个不分性别的投资工具,它也不像刚刚王总讲的,一定要冒风险的,量化就是一个科学工具,你拿着科学工具做什么事情,跟量化本身没有必然的关系。确实这个行业男性占了主导地位,但是购买量化产品我觉得男女区别并不大。
投资中男女不管是从购买方还是从提供方来讲,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刚刚王总讲的很对,购买方女性是偏稳健,她的出发点往往是比男性要稳健很多,作为母亲也好妻子也好,她总想守住家庭的最后一块阵地。所以从提供方来讲,不管是杭银、北银还是像喜岳,可能我们提供的产品有没有为女性这个需求去真正的思考过,是我们整个行业需要去想的一个问题。
步艳红:对,刚才周总其实提到了,女性作为家庭首席财务官这个角色在财富管理这方面可能会起更多的作用。从投资人比例分析来看,确实银行理财中家庭女性理财的这种角色更加突出,以家庭为单元进行财富管理,更体现出女性在财富管理中的稳定性、稳健性和风险偏好更加趋于保守这样的一个趋势。她是站在家庭的角度去为孩子教育、父母养老,以及为自己未来家庭更长期的投资有全面的规划和考虑。
主持人:我们刚才聊的是已婚女性,其实现在单身经济也很发达。单身女性好多都是高收入、高素质、高学历,她们在财富管理中或者在购买产品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特点?
周欣:单身高收入高学历这一部分女性已经占了中国理财市场或者是财富管理市场非常大一块。她们的特点跟已婚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最大的区别单身的女性在规划上会为自己是不是一直单身或者已婚这两个路径,她会比男性要想的多一点。
女性投资者理性亦感性
主持人:巴菲特曾说要像女性一样投资,好几位全球闻名的投资大师说,我们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们身上具有女性的特质。那么在你们看来,女性投资者有什么优势或者劣势吗?
步艳红:从优势来讲,依然是更体现出理性的一方面,或者说更长期主义一些。那么它的反面可能会更趋于保守。我们也看到了过去这几年,随着储蓄利率下行,在下行过程中,反倒过去4年的储蓄存款的规模增长的是非常快的。一方面是房贷有一个还贷潮,大家不愿意通过负债,然后再放杠杆去投资,这是一个社会现象。同时,过去4年58.4万亿的储蓄增长,可能超过了前10年的总量,也体现出女性在财富投资时相对保守的特征。
王晓莉:刚才步总讲的是女性的优点,理性的一面。我想讲的是对于财富积累最多的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女性来讲,她可能考虑自己的更少一点。单身女性我觉得自由度更高,她可能虽然有老,但是不一定有小,她可以考虑自己更多。对于有子女的,她要考虑子女教育,这方面现在成本也很高。有老人的,她要考虑在整个财富布局中,如何兼顾子女兼顾老人,在兼顾的过程当中可能考虑自己就会少一点,这个可能是这一代人。但是再往后,比如90后00后会不会更进步一点,考虑自己更多一点,自由度更高一点,因为毕竟可能房产不再成为限制她们财富的一个很重要的成本和因素,这个也未可知。
主持人:周总有什么看法?
周欣:巴菲特如果能说出这样的话,就是要像女人一样投资或者女性投资,我还是很surprise的。因为当年我在BGI工作的时候,一层大概200个投研发人员,我和前台秘书是唯一的两个女性。我从来没想过跟他们说,你们都得向我们学习。
他们也做过一个调查,我觉得这个调查非常有意思,是一个社会实验。问三岁的孩子觉得你身边哪个人最聪明,答案里一半是男孩子,一半是女孩子。同样的孩子每隔一年或者隔几年再去问同样的问题,慢慢的答案偏向男性多了。说明女性不管是在金融行业、投资行业还是社会的各个行业,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对女性整个群体的认知已经有些固化了,女性适合在家,女性适合做什么事情。特别理工科,会定义成男性的行业。到底金融投资属于理工科还是文科,其实在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定义不大一样。
当然在我从事的量化里面,肯定是个理工科。所以我更能感受到像女性一样投资到底是什么意思,因为当你在一个完全理工科思维的环境里去思考投资的时候,和你在一个文科环境思考投资而得出来的结论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
主持人:或许他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我已经具有男性的思维优势,需要再叠加一点女性的优势,做一个加法。
周欣:但是当你说出男女性优势的时候,已经给性别在做定义,什么叫男性的优势,什么叫女性的优势,其实男女性的优势应该有不同,做出了一个定义。所以社会调查我看完以后,我觉得真的很有意思,一个没有受过任何社会的影响思维和受过社会影响的思维是非常不一样的。
不同人生阶段如何做财富规划?
主持人:刚才各位提到,大部分女性都会经历求学、工作、结婚生子、退休养老这么几个重要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要想拥有比较坚实、稳定的财务基础,到底应该怎样做财务规划,请几位专家给我们支支招?
步艳红:刚才咱们讨论了很多为家庭考虑做财务规划,如果再往前女孩子刚刚毕业,她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我觉得有很多选择。从一开始的投资来看,我觉得肯定还是要选择比较好的受教育的机会,这样为一生的规划打下很好的基础,再到进入职场以后,无论是为家庭还是为了自己,养老规划应该越早规划越好。
我们原来做过一个养老金融的宣传片,20岁到70岁不同年龄段的人请过去,问问她们在看待养老这个事情的时候怎么考虑的,怎么去做规划。每一个年龄段事实上都会考虑这个问题,也是非常理性的。
主持人:您觉得大家养老规划的意识这么强了吗?我去年访问一些嘉宾,他们还觉得大家这个意识还在沉睡的状态,好多人觉得50岁以后才要去做(养老规划)。
步艳红:放到特定的场合想的时候,大家都还是会考虑的。只是真正要做财务规划的时候,可能路径不是特别清晰。我们应该有一个类似于像养老计算器的一个东西,在每一个阶段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收入情况,和未来退休以后做一个关联。
王晓莉:刚才雨珊提到的是人的生命周期财富如何规划,其实年轻的时候大概率是没钱的,但这个时候财富也是要规划的。这个时候是更侧重于多种尝试,什么样都要去投一点,往往是在钱少的时候要多去尝试,是为了什么都要懂一点,知道各种产品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但是你想指望这个时候很少的本金获得特别大的财富,概率也不是很高。
当然结婚有小孩后,这段时间可能都是支出为主了,要买房子、养小孩。随着人职业的发展、积累, 30~50岁时已经是财富积累的一个上升期了,这个时候我觉得品类可能就不是很重要了,风险等级很重要。
比如在前面积累的这些经验值里面,到底用多少的比例去投低风险的、高风险的。一旦投高风险,就要想清楚30%~50%可能是没有的,甚至更多没有。比如到我50岁的时候,我把30%~50%投到了高风险资产,这里面的高风险资产如果有50%以上没有了,至少不要影响我现有的生活的质量,不要影响小孩的教育,包括未来的养老都不能影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甄别的点。
所以在这个阶段,财富积累的阶段,风险等级的判断是很重要的,比例的分配也是很重要的。但是50岁以后,尤其是退休以后,职业带来的这种稳定的现金流是递减的,这个时候前面投资的到退休以后,还能不能获得稳定的现金流。50岁以后进行的财富的投资,回收的比例可能是它重要的衡量基础。这个时候你不能再投特别高风险的投资了,甚至不能投期限特别长的投资。这个时候如何保证一些定期的现金流的回流,分红也好或者本金的回流,那就很重要。所以我觉得可能一个人的财富有多有少,但是在哪个阶段干什么样的事情,还是要把握住的。
步艳红:对,因为刚才晓莉董事长提到的不同年龄阶段,如果她有一定的现金或者财富进行配置,在中年的时候,她的风险偏好理论上讲会更高一些,到了年龄段更大一些容忍度就低了。周总刚才谈到了很多量化的理念,是不是不同需求客群的风险偏好也能在量化投资或者量化策略里面体现出来?
周欣:对,确实是。我觉得刚刚两位有一个矛盾的点,就是步总觉得养老规划已经大家都在做了,雨珊觉得好像还没开始。背后深层次的问题在宏观层面,过去20年能够给中国居民带来财富增长的资产类别,其实只有房地产。
所以做财富规划或者养老规划的时候,所有的居民都面临着一个问题,我投什么?从投什么的角度上来讲,投资宝典都讲了,分散是唯一的免费午餐。在中国的投资市场里面做到有效分散非常的难,因为它投资的大品种类别比较少。保守的不管是债也好,还是理财也好,似乎实现不了我养老更高的需求,那么如果投股票,过去20年波动又这么大,所以去做规划的时候无从下手。
其实量化投资它不是一个投资理念,它是一种投资方式。它可以根据客户也好,我们养老需求也好,去定能承受的风险是多少,期望的回报是多少,然后通过一些方式倒推过来。当我想承受的风险是5的时候,就不要期望年化40%或者30%;当你期望年化6%的时候,承受的风险可能就只有1和2,所以这些都是对等的,都是通过科学的方式去计算出来。
每个人的养老需求可能不一样,有些人觉得我现在没钱,我老了就这么平平淡淡的过,有些人觉得我现在钱还是不错的,想让它更上一个台阶。这两类人的养老需求或者是对财富规划的需求是完全不一样的。年龄阶段不同,你对未来的期望不同,你能承受的风险不同,每一个人倒推出来的配置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时候确实量化是可以去实现的,它背后承载的并不是一个神奇的投资方式,它是加入每个人风险偏好,能够配置的资产类别,这样对等去做。
主持人:您的意思是不同资产量级的人都可以买量化产品吗?在我印象中买量化产品都得是挺有钱的人,因为投资起点很高。
周欣:没有,理财的背后可以有量化,公募基金背后也可以有量化,它的投资起点也不高。所以当你的投资,比如需要50%-60%(年化收益)你就要承受可能跌30%-40%,你不要抱怨,因为你的风险偏好很高。当你期待5%和6%(年化收益)的时候,你的波动就应该控制在1%和2%左右。
做理财其实非常辛苦,因为它把每一份对等的风险到底能带来多少回报算得很清楚。对期望收益不一样的客户,就可以在不同的产品中去选择自己对应的产品风险等级,量化只是一种方式去替它实现而已。
步艳红:对,其实投资的很多品种像量化这样的,投资人并没有很清楚背后的逻辑。比如前年大家认为投资债券怎么能赔钱。很简单的一个逻辑,但是我们并没有给投资人普及,也导致了(很多人)认为理财不应该是有确定收益的吗,怎么能够赔钱,颠覆了银行理财客户常规的认知。量化可能我们认为门槛很高,好像亏钱是很正常的,但是理财产品亏钱,她们觉得这个不正常,理解不了。
陪伴让投资者赚到长钱
主持人:您深入的说一说,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银行理财产品净值的下跌,甚至跌破1元,这个情况其实在去年和前年已经发生了。
王晓莉:跌破1元的其实不多,主要还是收益上的影响。我们也统计过开放式产品,基本上三个月以上产品,持有两个周期,基本上本金是没问题的,收益可能会有点影响。6个月以上的封闭式产品破1的比例还是非常低的,除非是R3~R4等级往上的会有,R1、R2的基本上都还是比较稳妥的。但社会舆情把这个放得很大,跟基金的波动相比,真的是小巫见大巫。
可能和大家对于理财本身的定位还是有关系的,定位是存款的替代,也没有择时的能力,也不能指望理财的投资人有择时能力。对于我们来说,怎么做好底层资产的一些解释,包括帮助客户做好资源的多元配置和择时,是对我们管理人的要求,我们不能对投资人过多的要求。
步艳红:对,尽量还是站在投资人角度去看这个事儿。我们这一年多讨论的更多的已经不是说如何进行大类资产配置,更多的是我们如何能够贴近客户,去帮助她们解答疑惑。
不光是因为投诉多的问题,而是确实很多人是用脚投票,导致规模大幅的在收缩。第二在很多短期限的产品瞬间跌破净值的时候,她就会用脚投票,把浮亏变成了实亏。这些其实都需要我们更多的做工作,让她们能够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心态。事实上像前年很极端的这种情况下,多拿一个月,是不可能出现亏钱的这种情况的。
王晓莉:投资者陪伴确实也很重要。我们刚才看到数字,女性投资人这种中长期比例,沉淀率更高。但我举个例子,一个封闭式产品,一开始的时候如果是期限匹配的,需要前面计提一部分准备金,它的净值有一个比较低的点,然后通过一定的时间才能积累过来,这完全是一个会计处理的逻辑,但投资人不理解,虽然这个产品的时间是一年甚至是以上,但是客户看净值的时候,几乎是每天在看的。
所以这个时候陪伴还是很重要,我们怎么把底层的一些相对专业的逻辑用简单直白的话能够让客户理解,她理解了也不会给你更大的压力。所以对我们的要求更多的还是要陪伴,要跟她解释清楚。
步艳红:对,可能原来我们不是特别重视,然后经过这次市场其实也教育了我们,除了做投资以外,还要做好投资人的陪伴。
主持人:当市场下行带来产品净值大幅波动的时候,女性投资者有没有体现出比男性投资者更的焦虑,又或者更加稳定?
步艳红:我碰到过一些极端的情况,可能确实出现两类比较突出,一个是年龄比较大的,一个就是女性比较突出。
刚才您说的这种情况,她肯定是会焦虑的,因为没有人跟她讲清背后的逻辑的情况下,这么大一笔钱居然没有赚钱还赔了钱了。本金损失这个是非常极端的,理财在前年最极端情况下,我们统计全市场也就不到10%的产品,也就是那一周比较突出,过去以后事实上就平安无事了。但是女性会有这种相对感性的因素,那么她承受这种波动的能力就会弱。
所以关注到这些特点以后,我们确实是应该提前去释放信号和信息,让她们能够有一些预知,保持平稳的心态,保持平稳的投资情绪,更能赚到钱。去年可能更多的说到阿尔法、贝塔和伽马。其实伽马就是我们通过投资者陪伴,站在投资人的角度,能够让她们长期赚更多的钱,这样的一个理念。
王晓莉:刚才步总提到的可能女性和老人的特征明显,我觉得女性这方面特征明显,是不是也因为她不仅仅管理的是自己的财富,有的时候是家庭的财富,她可能承担的心理压力也是比较多,所以我们也能理解,尽量的去解释、平息她们的心情。
周欣:我在美国的时候经常看到一个现象,现在中国也一样。刚开始第一代财富积累的时候,可能很多人都是实业,不是通过金融企业出来的。一旦财富积累完毕以后,交到二代手上的时候,二代的第一反应就是我要做金融,要做投资。在他们眼里投资是一个门槛不高的工作,就是我去开个户,炒股买投资品类。
所以对投资的认识,理财终端的这些客户的认识其实是不高的,而且普遍认为这个事情应该很容易做。美国的股市,在90年代有很大波动,让这些以为可以通过投资或者金融,守住财富的二代意识到投资是一个门槛非常高的工作,它是需要专业的人去做的。
我想表达的意思就是,这个可能是在财富积累初期或者从一代过渡到二代的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一个现象,因为大家对这个理解不高,而期望又非常高,造成了一个错配。从我们的产品提供端去思考这个问题,到底有没有旱涝保收的产品,我觉得超过4%以上的风险很大了,所以投资者的期望值是一开始买产品的时候,就应该去不断的去输出你的期望应该是什么,而即便是4%也是有波动的,当你的期望再低的时候,可能就去存款好了。
从2%提高到4%,中间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广大的投资人不理解这个事情。从专业投资人的角度,一个资产类别从2%做到4%,中间其实功夫非常大。为什么从2%~4%跳跃这么大,为什么从2%~4%从不亏损,到4%就一定会出现亏损,背后的金融逻辑和理念其实是非常深的。在财富市场和投资市场上,经历的这些风暴也好,改革也好,还有监管的变革,其实都是在朝一个更加良性的方向去发展。原来想投资就去券商开个户,买点股票就行了,慢慢意识到可能这个钱要交给公募,要交给理财去做不同的事情,这是第一步。从自己的钱交出来那一步,我觉得两位在做的很多事情就是陪伴、教育、不断的输出理念。
步艳红:刚才周总说到国外走过的这些路,其实对国内投资人还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因为成熟的市场它早已经利率市场化了。人民币储蓄利率的市场化,也就是最近这几年才真正的凸显了它可能对于财富积累有很大的冲击。
从这两年降息开始,无论是从贷款利率到存款利率下行,其实倒逼家庭财富选择非储蓄的金融资产进行配置。正在变化的社会环境和金融环境给我们专业投资人提出来更大的一个挑战,就是既要把更高门槛的专业事情做好,还要把正在觉醒金融产品投资人的陪伴做好。
定投有利于获得长期红利
主持人:现在人们正把个人资产从房地产转移到金融资产,但在转换过程遇到了资本市场的大幅波动,遇到了存款利率不断下降,大家都很迷茫,一些权益投资人、基金投资人还蛮受伤的。三位觉得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耐心等待市场回暖,还是及时止损?
步艳红:如果只从股票角度来讲,可能老百姓通过理财这种方式参与度并不是那么高。整个理财行业股票的配置,在净值化以后还是一个比较平稳的低配置水平。但是整个资本市场,除了股票还有其它的一些权益,甚至更长期的债券也是属于大的资本市场。应该说无论是债券和股票,甚至海外配置,整个金融市场都处于市场化波动越来越剧烈的阶段,不确定性或者说风险管理的难度其实是很大的。
如果在客户角度来看,我们应该给她提一个什么样的建议?刚才周总也提到了,尽量的还是分散去配置。这个分散从产品来讲,其实不同类型的产品细分也是非常多的。比如在客户风险承受能力,或者说对于风险识别能力还比较弱的情况下,我们产品设计端还是要贴近类存款的策略,可能更容易让大家接受。从长期配置来看,肯定是收益和风险要平衡,更符合投资的规律,同时也能满足风险的需求。
原来说理财需要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才能尽量达成投资人和管理人的平衡。事实上不同的客户还要细分到不同的场景、不同的需求。比如刚才说的家庭财富管理,如果是处于子女教育需要更多花费的情况下,她的期限配置还有风险的偏好,大概就能有一个画像。如果她是为今后养老做规划,把一个房子置换成金融资产的话,可能会做更长期的规划,配置可能要跨到全球资产配置里。
主持人:所以您说的风险分散不仅是在国内市场的分散,还包括全球市场的分散。
王晓莉:有句话叫人无法赚认知之外的钱。其实理财大多数人对它都有一个认知,所以它所承载的客户群体相对来讲是比较大的,但理财产品权益的比例是非常低的。
如果对于个人来讲,比如投资权益,要么就直接买股票,要么买基金,要么买理财。相对来讲偏权益或者是固收+这样的一些产品,跟风险偏好、本身可承受的范围是有一定相关性的。在当下资本市场波动下,我觉得可能投资人对于资本市场有高的期许,但是对于资本市场风险的预期还是不足的。
从资本市场长期的角度,想获得长期的红利,可能定投是一个好方法。如果是股票,要么就是对个别的股票是长期跟踪的。现在机构投资人的比例越来越高了,大部分人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去跟踪股票,不如交给专业投资人。
从风险的角度来讲,定投可以获得每一个波段过程中的平均值,相对来讲波动会小一点。理财能让它有个安全垫,一旦它里面有权益资产,不代表它不波动,可能波动的比纯权益的稍微少一点。
找到基准是投资极重要的事
主持人:刚才两位谈的其实都是固收型的理财产品。我买的全明星FOF产品,完全是挂钩于 A股的,这个产品的波动就非常大。我看波动大的时候,都有点想赎回了,你们能不能帮我这类投资人解答一下该怎么办?
步艳红:如果是挂钩 A股的话,一定是在R3以上,偏权益的产品风险等级就会高一些。波动率如果很大,肯定风险等级会高,同时波动率大的时候,肯定要给您输出一个逻辑。比如它的benchmark(基准)是什么?就是说和谁对标。这个产品您拿半年以上或一年以上收益会更好,一定要有对标的一个基础,是和沪深300、 沪深1000指数比,还是说和市场上其它明星产品去比较。因为它是做权益FOF,应该采用一些分散的策略,如果它分散度比较高,一定也会用到一些量化的模型去观测、去调整里面的比例。如果把投资逻辑给您讲清了以后,可能就会看得更清楚一些,或者说有自己的一些判断,而不是仅仅去判断这个机构行不行,或者说投资管理人行不行。
周欣:对,雨珊问的是一个非常深层次的学术问题,就是当产品出现波动的时候,我是该止损还是该加仓。加仓就是晓莉总做的定投,波动了我加仓。止损就是有些人说不行了,我明天要用钱了,这个我觉得没有统一的答案。很现实的是,到底你是止在了山底下,还是你真的是抄底了。这个事情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有两种情况,产品会出现剧烈的波动,第一就是投资经理错了,第二就是市场上出现了巨大的流动性危机,这两种做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果是投资经理错了,说明你当时选错产品了,这个时候我觉得应该止损。但是如果这类产品遭受了流动性危机,很多人去挤兑的时候,作为一个专业投资人就应该去提供流动性,你有流动性溢价。所以当你把底层分清楚了以后,就会很清楚的知道我该止损还是该加仓,但很不幸的是这两个分清也不容易,到底是投资经理不行,产品不行了,还是真的出现了流动性的危机。
如果我们从一种很简单朴素的逻辑去理解,一般出现踩踏的时候是流动性危机,你发现身边很多这样的人,你不该赎回。当你发现全市场好像就我一个买了这类产品的人亏了,你就应该赎回,这个是一个最简单的判断。群体现象就是流动性危机,但如果是个别现象,可能你在资产类别里面选错了一个投资经理。
主持人:除了流动性危机还有一种行业不行?
周欣:这跟步总刚才讲的benchmark(基准)到底是什么,对标清晰是投资产品里一个最大的问题。行业跳跃、不断去择行业,这是非常难的,在行业里面选到优质股票或者优质的权益类公司相对容易一些。就像你要预测一个行业的涨幅或者一个学校的高考平均分,这个非常难。你需要知道的是今年高考题目难不难、这群孩子发挥的好不好、当天有没有下暴雨让这些孩子去不了考试。宏观的、环境的因素实在太多,无法把控。但如果这个学校300人,我要预测它的排名,就是行业里面300个股票,哪些股票比较好,这个工作容易很多。为什么?哪个孩子平常模考成绩好,哪个小孩的爸爸妈妈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哪个小孩上课总是交作业,这个段考考得很好,这些数据都是有的,所以你从这300个孩子里面找排名,或者从300个行业的股票里面找排名,不管题目有多难,不管那天下不下暴雨,这些孩子都是第一名。但是说学校的平均分,就是这个行业的涨跌幅,太难了。
所以理财或者投资标的里面,真正把benchmark(基准)说清楚,这是第一步。所以刚才雨珊是在问你到底是实力还是运气的问题,亏损是因为实力不好,还是基金经理运气不好,遇到了流动性的踩踏,能把这个问题分清楚,那么你就很清楚的知道这个产品应该怎么做,就是问投资的业绩到底是实力带来的还是运气带来的。
王晓莉:刚才提到这个产品是理财子提供的一个全明星FOF产品。理财子把公募基金作为工具创设产品,通常有两个方法,一是它帮你做选择,去选择哪些基金比较好,第二是用仓位来看择时。好的时候是不是顶着8成以上的仓位,不好的时候能不能减到2成的问题。
刚才周总提到怎么去选择这些产品,我觉得既然已经是R3及R4的产品,你可以做一个比较,这个产品虽然是亏了,但是它有没有比我去买一个被动指数型的基金跑得更好,如果它比一个被动型的跑的还不错,也还可以。
周欣:我觉得另外一个问题是,在同一段时间不同的被动型基金可以非常不一样,所以选谁去比,这也是一个问题。
王晓莉:这个是全明星FOF,我估计应该是跨行业。
周欣:那就跟沪深300、 沪深500比好了,选择你的benchmark(基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何看待2024年投资前景?
主持人:说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简单预判一下2024年的市场形势?
步艳红:比如理财行业,我们看到信达的报告,2023年整体行业平均回报率会比2022年要好。2023年应该是在2%~3%之间,因为大量都是类存款产品,时间越长收益率肯定会越高。现在3年和5年的存款利率都已经在3%以下了,这种短期限的、每天能够申赎的产品占比是非常高的。
主持人:所以,您觉得2024年的形势如何?
步艳红:应该和2023年差不多。
主持人:您指的仅仅是银行理财未来的表现?
步艳红:对,整个行业的一个表现。从纯粹的固收来看,收益率肯定是下行的,可能在整个配置上要比去年更多样化一些。所以,我觉得今年更难做一些。但是我相信,投资行业通过自己的专业管理,一定能用其他的策略纯固收的弥补进去。虽然难,但是我认为还是能做到和去年相当的水平。
王晓莉:2024年是比较复杂的。从个人角度看,要降低对资产回报率的要求,保证本金安全还是很重要的。因为现在大的环境如此。当然,政策在不停的出,我们对政策要有信心。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可能是托底的,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的化解、房地产风险的计划可能都还在路上。到底何去何从?中间还会不会有新的风险?现在还不好说。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做一些相对确定性的事可能更加重要。
所以,我建议要相对保守一些,可能2024年会更优一点。政策导向下,资本市场会不会有相对比低点更好的表现?我觉得不要太悲观,要控制仓位,可以做种子去观察它,但比例还是不要太大、太重。
分散投资、控制仓位非常重要
主持人:这是很实诚的建议。周总怎么看?
周欣:最近几年大家经常说的话,“今年是过去10年最差的一年,也是未来10年最好的一年”。他们经常说,“择时择对了,整个世界都是你的”。做择时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择时择对了,其实什么都不用干。
所以,我非常同意几位的观点,分散非常重要,控制仓位非常重要。比如我有100万, 20%放在权益类市场,亏完了还有80多万时,我觉得是ok的。这个时候,你就不要再交给一个控制仓位的基金经理了,你要买一个指数型或者指增型产品长期持有。因为我们最担心的是双重配置,我已经把100万拆成了好多份,有一份就交给管理人,希望他能去做进攻型操作的,结果他空了仓位,万一今年大涨可能又赶不上。
这一层资产配置或是分散投资,如果已经在个人手里做过了,那么作为资产提供端的服务商,就是把对标做好。大部分银行理财投资人可能没有做过配置,我这笔钱交给你,你就给我增长就好了。其实他们的工作相对来说是难一点的,因为要朝着4%和5%的目标去做。他可能100万中80万交给了二位,剩下的10万、 20万交给公募或者私募去做4%和5%。
所以,这一层非常重要,他要清楚这笔钱是干什么的,是拿去进攻的还是拿来防守的。所以资产供应端在跟客户进行沟通和产品描述的时候,要讲得非常清楚。这样陪伴也好,客户服务也好,会相对来说非常容易。
如果前面没讲清楚,后面发生极端情况,就像春节期间发生的量化地震。其实很多时候是产品初期的沟通和陪伴没有做好,大家觉得量化不是旱涝保收的吗?怎么会出现波动?其实是最开始的沟通没做好,配置也是一样的。
量化圈“巨震”是怎么发生的?
主持人:量化圈的地震在过去从没有发生过?
周欣:对,在中国是第一次发生,以前有小震,但这次是大震。
主持人:您可不可以简单跟我们讲讲,这次巨幅波动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据报道,一些头部的量化基金出现了20%、30%的巨幅回撤,引起了很多投资人的恐慌。当然,这两天市值有一些修复了。
周欣: 这个事情在中国是第一次发生。2007年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见证了美国跟这次一模一样的情节。当时美国发生这样的事情,原因简单来说就是很大的流动性危机。有一个量化基金由于各种原因清盘,可能是投资人不想投了,可能是赚够了止盈,也有可能就是需要钱,仅此而已。这个基金还不小,大概在10亿美金左右,当然比起后来清盘的量级很小了。
2007年量化在美国已经发展了大概有十几二十年的时间,从2014年到现在量化在中国发展有10年时间,二者周期差不多。当前大家的同质化竞争非常激烈,所以持仓比较像,当一个基金不是因为业绩问题清盘时,它会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后就涉及到了像BGI、AQR这样非常大的基金。
当时我们看到老板们每天开会急得要死,最后的决策是什么都不做。这个决策挺不容易的,他们分析了一堆,到底是产品出了问题还是流动性的危机,BGI当时各种研究后发现,这是一次流动性挤兑。后来深V反弹出现在三天后,那三天和中国在2月5日、6日、7日这三天一模一样,8日开始深V反弹。
很不幸的是,2007年那场量化地震干掉了80%的量化基金。能够躲开这一劫的团队,往往具备 2个特点,第一没有杠杆,第二选择了不要冒太高的风险。我觉得一个优秀的资管公司能活下来,或者是资本市场胜者为王有两个条件。第一,你的负债端的客户要非常优秀;第二,你的产品非常好。你有非常良好的负债端,出现回撤客户能理解你的产品。第二,你的客服、投资确实做到言行一致。我觉得这次量化地震其实也非常令人痛心,就像《繁花》描述帝国大厦,爬山去需要1.5小时,掉下来只需要8.8秒。这次印证了这句话是多么血淋淋的,让人印象深刻。2007年我亲自见证了那场80%量化基金倒下的危机,所以我们对风险非常敬畏。
普通投资者如何选择量化产品?
王晓莉:喜岳确实在这次地震过程中保持了很好的业绩表现。那么,我也想请问一下,作为一个普通的投资人而非专业的机构投资人,他如何提前通过一些数字或者指标来相对看透,比如哪些量化产品是比较适合自己的,是管理得比较好的?
周欣:量化在中国发展可能有10年时间,大家有一个标签,第一,都是学霸队伍,都是美国的各种博士,也都是各种奥赛冠军。从团队的背景来看,长得一模一样,博士、冠军、高学历、海外背景。所以,晓莉总这个问题是说,理财子如果收到这么多团队,我选谁?
第二,从历史业绩上来看,有15%的、20%的、有8%的,肯定15%的比较好,它回撤还挺小。所以,这又是个难点,从业绩上看,似乎也不能够让普通的投资人躲过所谓的量化地震,从团队上看大家大同小异。
现在我爸妈都不知道我做什么,原因是什么?确实好像很难讲清楚。你每天在干什么,我说我在编程,你不是搞投资的吗?为什么你在编程?这个问题不仅广大的投资人疑惑,甚至我身边最亲近的人,都会觉得是个黑匣子,要拆解它很难。因为团队也很像,业绩好像看起来有高有低。
简单回答这个问题,要去看业绩是怎么来的,这点非常重要。其实就是最简单的拆分,比如说他过去这类投资,它的业绩比如说是15%的超额也好,绝对收益也好,它是通过过多的暴露某种风格吗。当然对普通投资人来讲,风格也不了解,暴露也不了解。这时其实不管是理财子的准入也好,面对客户也好,可能第一步要去了解量化基金是不是过度集中的暴露某个风格。
还有一个很容易去甄别的,这10年中国股市发生了什么?2014年大小盘的严重分化,券商银行集体涨停。2015年上半年,全民都是股神,你进了一个电梯就听见谁谁的股票又涨停了。上一个的士,司机就跟你说,他买了什么股票又翻了翻,下半年股灾1.0、2.0、3.0。到了2016年又是熔断。2017年又是所谓的漂亮50、要命3000。2018年贸易战,2019年是一个大家都意想不到的牛市,2020年开始疫情,2024年到春节出现了量化递增,所以这10年周期拉长,如果有个量化团队,每一个周期都能活下来,这个团队一定不差。我觉得,A股专治各种不服,每次考验都活下来,你去数一下,中国可能没有几个。
大家对量化的一个误解,量化是一个投资品种或者类别。我们做量化,有量化固收+、量化可转债、量化指增、量化的绝对收益对冲产品。最后一旦他确定了要买的是权益、可转债还是固收+,它背后权益里配一些用量化做的,用主动做的,固收+里也配一些量化主动。它其实应该按照资产类别来分,而不应按投多少量化、投多少主动来分,因为你投了量化指增,再投一些风险很高的主动管理。其实你最后就投了一个高权益,并没有分散,你如果投了个量化固收+,你再去买点理财的固收+其实也是一样的。所以,投资要找到一个对标,我要投股市,还是投债,还是可转债,然后在对标里甄别量化的方式。
步艳红:我觉得周总说的量化思路,其实对未来理财子做产品设计风险和收益平衡,以及所有的产品业绩归因,都是有必要的。逻辑应该是一样的,都要跟客户讲清楚,你的收益高,高在哪儿?你是承担了哪些风险的暴露?肯定是承担了风险才能拿到更高的收益,否则不会平白无故的有超高收益的产品存在。
王晓莉:但是刚才周总提到的,很多产品选择的底层风格上,包括是否有暴露的这方面的判断,其实对个人投资者而言是比较难的,可能还是要机构去帮助个人投资者把它选择出来,这可能对机构投资人要求比较高。
周欣:对,中国的个人投资者很多情况下真的需要依赖理财、公募,甚至信托这样的机构去把自己的财富做好。因为每一类资产类别后面的东西太多了。我刚才讲了存款从2%~4%理财做了多少工作,还被说做得不好,其实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原来存款那部分客户跳到理财,他能把自己的收益从2%跳到%4,中间这些解释陪伴其实都是在座二位去做的事情。
反过来看,公募基金那些客户可能本来自己喜欢买股票的变成了买公募,他也做了很多的陪伴工作。比如保险资管也是,他原来卖保险有万能险等各种险,配置的资产也会随着原来资产类变成现在的。我们私募也一样。所以,每个资管机构对应的客户端是什么?中间要做的解释工作是什么?搞清楚后,大家的生态就会越来越健康,大家已经在很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了。
如何更好地服务女性投资者?
主持人:现在越来越多的财富公司发现女性是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大家都在出新招来争取或者服务这部分客户,不知你们所在的机构有没有特意关注到这个群体,并为他们创设一些新的服务方式?
步艳红:北银理财是北京银行的理财子公司。北京银行在过去这一年多确实塑造了一个“她金融”的品牌。首先给女性客户发行专属的理财卡,也叠加专属的理财产品给到这些高端客户。
比如像马上到的三八妇女节,我们会趁着节日的气氛,给持卡的女性客户提供专属的理财产品,同时可能会和零售、私行一起做一些活动,专门为女性客户创设一些场景,提供一些非金融的服务给他们,从而扩大这部分客户群体。通过金融产品以外的其他客户体验,来提升他们的价值。
主持人:你们创设的品牌叫“她金融”,为什么是这个名字?
步艳红:对,因为我们发现女性在家庭中,作为财务长官的身份比较特殊。我们确实也想聚集各行各业里比较优秀的女高管,让她们认可这个品牌。
王晓莉:可能现在各家财富机构包括我所在的杭州银行,还是把财富当成一个家庭概念,它并不完全侧重男性还是女性,所以我们的主题还是幸福,跟刚才周总讲的一样,叫稳稳的幸福。
在一些产品创设,比如低风险的偏好,包括一些活动权益,可能更侧重于子女教育等。当然,专业财富知识的传导是必须的。除此之外,医疗、子女教育、健康养老活动等方面可能会多一点。比如品质生活提升、插花这类的可能会多一点,以此来带动女性客户更多的了解我们给他们创设的产品。权益上,比如柴米油盐、电子产品等也会多一点。你说有男性女性特征,现在可能这方面并没有特别的明显。
主持人:这些活动是不是女性客户参与的比较多一点?
王晓莉:对。一般来讲,如果是专业的课程,可能男性女性比例差不多,但如果是其他类型的,相对来讲还是女性客户更会更多一点。
主持人:周总,您有关注到这方面的差异吗?
周欣:我们所处的领域比较特殊。首先从员工的角度来讲,我们公司可能在量化私募里女员工占比是相对比较高的。就像二位在银行理财里作为女董事长比例也比较少。我并没有刻意的去说,由于我是董事长,要故意招一半的女生。只是从结果上来讲,公司好像女性多一点。
在客户端,作为私募我们几乎没有直销,所以省去了很多考虑给女性做什么活动,男性做什么活动。我们往往通过一些理财子或者是私行做产品供应端。当他们的客户有需求时,我们可能会去配合。
据我观察,一些节庆式活动需要我去讲量化,当有插花活动时,女客户会多一些;有珠宝品鉴时,女客户也会多一些。但纯讲干货,可能男女比例差不多。
王晓莉:确实在比例上,我们也发现哪怕是理财公司,我们的男女比例差不多男性60%,女性40%,但在我们创设的产品投资人里,女性占60%,男性占40%。
女性可能更多掌握家庭财富,但从投资管理人角度,在投资方面的专业度、理性思维、模型要求方面,可能男性更多一点。这只是客观现象,至于背后的逻辑,以及未来是不是会有一些新的变化,现在也不好说。
财富管理专家给自己打多少分?
主持人:有一个数据,现在女性所掌管的财富市场正在以每年10.4%的速度增长,即将要达到百万亿级。你们如何看待女性掌管财富的市场的发展?
周欣:男性掌管财富的增速是多少,比这高还是低?
王晓莉:是不是都是由女性来掌管,不好说。至少我家是各自管各自的。
主持人:你们这个观念比较先进。
王晓莉:因为职业女性,某种程度上不太愿意花精力去管整个家庭的财富。有时我们反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上。这次可能正好是个机会,坐下来回头看看自己的家庭财富到底怎么管理的。平时说实话很少想那么多。
主持人:如果是十分制,您给自己家庭财富管理打几分?
王晓莉:及格。
步艳红:拿到这次讨论的话题后,其实我也站在我们家的角度想了想,确实从更完善的角度看,无论是未来的养老规划、子女教育,更长远的、金融资产配置上,还是有很多短板的。
比如像我们考虑保险比较少一些。我们都不能直接炒股票,事实上也会看报告,但真正的去配置权益在家庭资产上,可能看到机会了,也没有真正动手去做这些事。
王晓莉:更多的还是和自己的本职工作相结合。我们自己创设产品,可能更清楚底层的资产更具有信任度,我们去投这些,但本身这些收益也不高。
步艳红:对,所以这次讨论对我们自己收获也很大,其实也有必要去整体考虑家庭的财富规划。
主持人:步董,您给自己的家庭财富管理水平打几分?
步艳红:我觉得顶多及格,因为确实是没有深入的考虑过。我们整天讲养老规划第三支柱,讲的都是宏观的,自己其实也没有做很好的规划。
我们很清楚比如你应该在养退休时,有多少钱才能过比较中等的生活。我们经常会做一些养老院的调研,甚至有一些合作权益给到我们的客户。我们其实知道每个层次的人养老需要多大的花销,正常需要有怎样的基础积累才能保证未来老年以后能过一个比较受人尊重的,或者比较正常,你能满意的状态。你其实应该很早去规划,而不是等到退休后再去做规划。
主持人:周总,您怎么看?
周欣:我可能跟二位不大一样。因为创业想的是怎么样这个业一定能创出来,所以可能风险偏好会稍微高一点。
我的资产基本上全部在我们公司的产品里。当然因为它是量化产品,我也分一些在固收+,有些在可转债,有些在权益类,有些在对冲类里,所以基本是跟我的事业完全绑定的、多元的资产配置。不用问我打几分,我对自己的产品非常有信心。
步艳红:其实体现了我们的共同点,可能包括雨珊也是,我们可能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上,我们给自己配置更多的是和自己行业相关的,说明可我们更多的精力并没有放在家庭财富,而这样的工作状态,应该说能覆盖和服务更多的不是从事金融行业的家庭首席财务官,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更好的产品。
王晓莉:从这个角度,我们应该给自己打满分。
主持人:挺好。个人的小家庭财富没有得到快速增值,但你们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真正撑起了社会半边天。刚才晓莉董事长提到您和您爱人可能没有合并账户,是各管各的,在职业女性群体里,这种情况挺常见的。有些职业女性自己收入已经挺好了,可能家里独立分管账户的情况很常见,是不是?
王晓莉:主要是工作太累了,再管一块更累,还是把精力更多投入到本职工作上了。
成功女性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
主持人:三位都是很成功的女性,我想问一个职场女性比较关心的问题。职场中女性经常会面临性别收入的差距,由于生育带来的职业生涯暂停,可能升迁会受到影响,以及照顾家庭兼顾事业多重的挑战,这些角色如何做到平衡?你们有什么经验跟我们分享一下?
周欣:我觉得这一直都是伪命题。平衡不了的,肯定是要牺牲。你选择事业,确实没有办法做到每天接送孩子、做饭等。这不是平衡问题,这是我的家庭必须为事业做牺牲。如果我选择做家庭主妇,事业必须牺牲。所以,我觉得都是一个选择题,它不是我可以平衡好的东西,这个可能是千古以来永远很难解答的问题了。
步艳红:周总回答这个问题时,估计也会有很多的苦衷。她可能面临过很多艰难的选择,才会有这样的感触。
社会分工很精细,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社会分工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去平衡,但确实从情感的投入上,我们会亏欠很多的。从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肯定也是一个平衡。一天24个小时,你12个小时都在工作上,一定是牺牲了陪伴家庭的时间。但我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无论是在子女教育上,还是赡养老人方面,我们确实还是应该尽可能的去用是外部的力量,尽到我们这份的心意。
特别是对子女来讲,我们应该在社会上承担一份职责。虽然叫女人半边天,其实我们更好的是一个表率,我们对工作尽心尽责,对自己追求的事业始终如一,其实对下一代是一个很好的表率。
周欣:对,刚步总讲到我心里了。有些时候牺牲了,你会看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儿子和女儿,他们看到妈妈每天这么忙,就非常独立。作业从来不要我管,我就不会出现管作业发生了心脏病。女儿看到妈妈这么努力,她也会从小觉得女性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有自己的事业。
幸好现在爸爸妈妈身体比较好,还没有出现这样的问题。另外,我们可以更感同身受,真的理解女员工生育的需求。在这方面,有些时候可能就比男性更柔性化或更人性化。
王晓莉:成年人可以不做选择题。作为一个女性,你哪个阶段最好都要经历一下,在什么样的阶段做什么样的事,也是很重要,但是不要去苛求完美。可以放松一点,放松要求一点,当然也要协调周围的各种资源。就像周总讲的,我们自己身体要好,父母到目前为止还可以帮助我们,我觉得这也是很大的一个福气。
对子女来讲,因为我们是比较积极的,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来讲,也是积极的。当然,我们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工作中,可能缺失了一些陪伴,缺失了一些跟他一起玩的时间。但时间总还是会有的,我们不可能一年365天都在外面飞,无非是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和他做更有意义的事,跟他进行情感的交流,不错失关键的阶段,这些东西可能是比较重要。
周欣:我们没法做到高数量,就做好高质量的陪伴。
王晓莉:我觉得就算结婚生小孩,暂停(工作)还是短时间的。更大的矛盾在于有了小孩后,你是不是一定要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家庭,你的时间怎么平衡。仅仅是从生小孩的那几个月来讲,我并没有觉得会受影响,比如家庭的稳定、工作的升迁、收入其实都没有更多的影响。
我们公司也会关爱女性,我自己作为一个女性管理者,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女性同胞,甚至他们在有特殊情况的时候,我们也能感同身受,让他们感受到温暖。这是我们作为女性更温情的一面。
主持人:和三位的交流受益匪浅,如沐春风,非常感谢给我们带来这些真知灼见。我们将持续关注经济金融界重要的政策热点话题。邀请资深专家传递真知灼见,欢迎大家继续关注《雨珊会客厅》,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