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资产管理业务蓬勃发展、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不断深化,理财产品规模不断扩大,银行理财机构逐渐成为理财市场的中坚力量。逐浪财富管理大时代,银行理财机构如何把握时代机遇,迎接市场新考验?新浪财经《理财会客厅》本期对话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副院长沈艳。
在沈艳看来,数字金融的蓬勃发展对于切实推动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字金融的出现,不仅降低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运营、交易等成本,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让金融服务触达更多有能力偿还、有切实金融需求的人。
此外,针对老年人遭遇的数字鸿沟问题,沈艳表示,不能因噎废食,要加大推进数字基础设施的构建,以此帮助老年人更方便快捷的使用数字化服务。同时,适老化产品改造亟需金融机构在大量调研了解实际需要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老年人需要的产品。
“过去的财富管理主要针对高净值人群,‘一对一服务’门槛也相对较高。”沈艳表示,现如今,通过AI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机构可以通过此类低成本方式对客户进行陪伴式服务,为客户实现多元化财富产品配置提供新的可能。
数字金融助力普惠金融发展,投资者教育问题亟待加强
新浪财经: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为核心的数字金融快速发展,为金融业带来了创新机遇。在您看来,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的现状及优势是什么?未来趋势如何?大力发展数字金融的必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沈艳:数字金融是指将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应用到金融领域中,并用之改善金融服务,由此,金融领域便会涉及支付、信贷、投资、理财、财富管理、保险、央行数字货币等多个方面。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在超大规模市场方面依然优势明显,同时也具备一定程度的后发优势,尤其是在移动支付领域,目前已取得全球领先地位。
同时,服务长尾客户也是我国优势之一。我国人口众多且拥有巨大市场,为金融行业蓬勃发展催生出新的发展机遇。传统金融服务覆盖的人群相对较少,而数字金融的出现,不仅降低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运营、交易等成本,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让金融服务触达更多有能力偿还、有切实金融需求的人。因此,数字金融的蓬勃发展对于切实推动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数字金融的普惠金融使金融服务触达到更多人群后,又将滋生出更多各式各样地新业态,比如,共享单车的开发与数字支付发展水平密不可分。
针对数字金融发展的未来趋势,首先,未来或将有更丰富的场景与数字金融相贴合,从而更加满足人们的日常所需。
其次,从促进消费的角度看,促进消费金融可以看做是数字金融1.0阶段的重要成绩。通过数字金融,当期资金不够充裕但想要消费的人群得到了资金支持。当下,数字金融进入2.0阶段,推动普惠金融发展需要更多在利用数字金融技术解决中小微企业贷款贵、贷款难问题,以及支持科技创新等,由此帮助该类企业生产出更优质的产品,从而促进整体消费水平。
另外,数字金融在推动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大部分现有业务主要在境内完成,也有部分数字金融相关业务正在考虑出海。未来,数字金融或将借助央行数字货币,帮助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发展,并推动和提高人民币在国际当中的地位。
新浪财经: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相较于传统金融形式,您认为我国当前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沈艳:“普”是指金融服务可触达到的曾经没有接触过的人群,国际上也称之为包容性金融;“惠”是指使用相对较为便宜的价格去实现“普”。
从普惠金融的发展机遇来看,一方面,普惠金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比如,以往银行等金融机构工作人员需上门审核借款人资质,但现如今可利用数字技术远程实现资质审核过程;另一方面,丰富的大数据信息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优质的风控手段。
总体来看,首先,普惠金融扩大了服务规模;其次,普惠金融提升了业务效率;最后,普惠金融改善了用户体验。
从挑战角度看,一方面,当数字技术将新的金融手段展现给大众时,其中一部分人群会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便捷,但另外一部分人群会被隔绝在外,导致数字鸿沟等问题的出现。
另一方面,当“普”将金融服务扩充到更多地区时,部分没有偿还能力、金融知识不足的人群可能会陷入不必要的债务陷阱,从而难以承担更多的风险,曾经的P2P便是教训之一。因此,投资者教育问题亟待加强。
金融机构需通过大量调研设计适老化产品,加大推进数字基础设施的构建
新浪财经:现如今,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更加智能化,但对于老年群体来说却形成严重的数字鸿沟。您认为,当前应如何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在此期间,金融机构又应当如何做?
沈艳:针对数字金融对老年群体的影响,目前主要有两方面发现:一方面,从老年人防诈骗角度看,数字技术增加了老年人被骗子触达的几率,此为不可否认的事实。有些老年人原本不会使用手机上网,但当老年人触及网络后,便会存在被诈骗的概率和风险,此为“曝露效应”。
但另一方面,从“学习效应”看,老年人又可以通过学习认识到诈骗问题的存在。即互联网的使用增加了老年人被诈骗接触的发生率(曝露效应),但却减少了他们实际被骗的可能性和损失金额(学习效应)。我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雷晓燕教授、中山大学的杨玲教授的研究发现,目前“学习效应”处于主导地位。
因此,针对老年人所遇到的数字鸿沟问题,不能因噎废食,还是要加大推进数字基础设施的构建,以此帮助老年人更方便快捷的使用数字化服务。比如,帮助老人在家中安装无线网络,或者使用老年机等电子产品。
其次,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知晓老年人群与年轻人群相比存在的数字问题差异,比如,各大银行可以通过提高手机银行APP适老版性能,改善和升级老年人的使用环境。
适老化产品改造亟需金融机构在大量调研了解实际需要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老年人需要的产品。由于不同地区的老年人对金融类产品的使用习惯不同;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的老年人使用习惯又有所不同。因此,金融机构需要通过大量的调研,来设计不同版本的适老化产品,以此来帮助老年人改善使用环境。
总体而言,老年人能够用较为方便快捷的数字基础设施是解决数字鸿沟的第一要务;与此同时,金融机构需要对自身产品进行适老化改造,建议设立对老年人友好的手机版本和金融产品,提升服务体验。
另外,比起年轻人群,老年人群更加脆弱,金融机构和政府相关机构也可联合开展针对老年人的宣传教育工作,不要让老年人的财产因使用数字技术被骗,从而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
事实上,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做线下服务的网点工作人员,也可以帮助老年人适应数字技术。比如,有些老年人在银行柜台办理业务前,可能并不知晓其可以在手机上办理银行业务,工作人员可以趁此机会向老年人普及相关知识,以方便其尽早适应数字技术。
新浪财经:随着科技的发展, 数据愈发成为财富管理未来发展的核心要素。在您看来,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我们如何在实现财富管理数字化的同时发挥金融数据要素价值?如何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助力财富管理业务转型?
沈艳:从广泛意义上看,数字金融发展的过程必然是发挥金融数据要素价值的过程。
一直以来,数字金融正在解决两大方面问题:一方面是信息不对称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另一方面是信息不对称中的“逆向选择”问题。数字金融所依据的“数据”的根本作用,便在于帮助和改善信息不对称问题。
发挥金融数据要素价值,有助于数字化财富管理发展。财富数字化管理的根基,在于金融数据要素价值的发挥。而金融数据要素价值的优劣程度,取决于不同财富管理机构对同等个人所呈现的信息挖掘能力。
此外,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从三大方向助力银行等金融机构实现财富管理业务转型发展。
首先,客户定位将更加精准化。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更好地帮助工作人员精准的完成客户画像,从而分析不同客户在何种情况下易出现相对不理性的行为,并帮助客户应对这些问题。
例如,当发现客户在持有某产品时出现恐慌情绪,机构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给予客户相关数据或实时信息,从而更好安抚客户情绪,同时帮助客户应对各类突发情况。
其次,为陪伴式客户服务提供更多可能。过去的财富管理主要针对高净值人群,“一对一服务”门槛也相对较高。现如今,通过AI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机构可以通过此类低成本方式对客户进行陪伴式服务,为客户实现多元化财富产品配置提供新的可能。
最后,为助力财富管理机构在资产管理及配置方面发挥更好作用。财富管理机构借助大数据分析,能够对市场行情、波动等情况产生更加清晰、实时、准确的了解,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策略做好资产配置等工作。
数字化时代趋势不可忽略,理财师应做好陪伴式客户服务
新浪财经:您认为理财师在财富管理行业深耕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
沈艳:首先,数字化时代趋势不可忽略,理财师需要提高自身接触面的广度、触达力的敏锐度等,更高效准确的获取全球资讯、宏观经济信息,深刻了解对中国市场的影响,随时随地帮助客户答疑解惑。
其次,数字化时代下的理财人群正在发生改变,理财师应对其客户有更加精准的认知和定位,不仅局限于客户的基本资料内容,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的调研,期间可以利用低成本的数字技术去服务更多人群。
最后,陪伴式服务十分重要。现今时代下有许多未知和不确定的事态发生,理财师需要在客户陪伴和服务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同时,将投资理财与投资者教育无缝衔接,帮助投资者在理财过程中拥有更佳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