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北京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黄侃:ChatGPT会给高等教育带来三个方面的转变

admin 前天 1
北京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黄侃:ChatGPT会给高等教育带来三个方面的转变摘要:   2023年4月12日,由全球化智库(CCG)和ETS中国主办的2023国际人才培养与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北京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黄侃出席并演讲。  如何在中国培养青年才俊和...

  2023年4月12日,由全球化智库(CCG)和ETS中国主办的2023国际人才培养与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北京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黄侃出席并演讲。

  如何在中国培养青年才俊和未来领袖呢?黄侃认为,既应该有非常好的教育,也应该有很好的科技和理论。“青年人才的产生,其中很重要的一块是高等教育,当然包括职业教育,如果再往下延伸,初中级教育也同样存在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责任,但高等教育在青年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相对来说更为重要”。

  高等教育怎样适应青年人才脱颖而出?黄侃认为,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教育或者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责任和担当,中国的大学、中国的高等教育应该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二,中国高校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过程中,应该有全球化的视野和全球化的人才,这既包括培养的学生,也包括教师,当然也应该包括以校长为代表的管理团队。

  第三,培养全球化青年人才是我国高水平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水平的大学,当然也包括众多的应用型高校,都承担着人才培养工作。

  谈及如何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发展,黄侃指出,一是有国际教育理念,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及全球互学互鉴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学生都应该有一个全球教育的理念,指引和指导学校定位、整体规划、具体的教育教学改革。

  二是应该主动融入到国际教育或者国际高等教育的体系之中。各国都有自己本土的成功实践成果,全球也有相互通行的教育体系,我国教育机构应该主动地融入到国际教育体系中。同时,应该主动适应国际教育的评价体系。无论对科研能力、管理水平、学生培养还是社会服务,都有一系列的评价体系,我认为应该主动融入这一评价体系。

  三是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紧跟前沿技术,紧跟技术创新,紧跟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这是教育科技人才相互协同的一个重要的载体。

  他强调,在地国际化不是不要对外开放,只是更好地体现中国方案。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国形成了一套成功的特色高水平人才培养经验,这是在地国际化的一个核心要义。在地国际化不是排他,而是主动地融入。所以,在互学互鉴过程中,应该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展示中国方案。

  谈及“ChatGPT”,黄侃认为,应该勇于面对人工智能带给教育的挑战,而不是去回避问题。他指出,ChatGPT会给高等教育带来三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教育模式的转变。现在学生接受的知识不完全来自于课堂,很多是从众多的数据库、资料库、语料库等采集到的知识点,包括现在大数据的出现。近一两年来,ChatGPT给教育行业多年的从业者带来了突如其来的挑战,一下子像风暴一样迅猛,包括在写论文、发表文章等方面。所以,教学管理队伍、教师,包括社会和家长,都应该去主动适应这种新技术带来的教育观念的转变。

  第二,要主动适应教育评价的转变。过去教育评价关注的就是课堂上的教和学这么一种关系,现在的评价还包括对于教学工具、教育资源再加工的能力。评价学生好坏与教学好坏,不仅包括教学知识点的讲授,而应该教会学生怎么来使用现在的新技术,更好地丰富和完善这些教学内容。教育管理部门应该主动地融入到新技术中间。

  第三,教育生态的转变。过去的教育生态基本上是师生关系、二元关系,即教师和学生,现在至少是三元以上,即教师、学生和平台,或者说技术。所以教育生态的这些变化,给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从业者,包括老师、学生、家长都提出来了一个新的问题:怎么来适应新的教育生态传统的二元关系已经无法解决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或者ChatGPT对我们的教育带来的挑战。

  黄侃强调,在管理层面和理论层面,首先要进行观念转变,其次要对于数据或者资源进行再加工,最终的目标是要让学生能够个性化地成长。

  另外,ChatGPT对教育产生挑战的初期阶段,就要特别关注教育的规范、制度、隐私保护和教育伦理,而不是等出现问题了再去讨论为何没有规范。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阅读
分享